在电气化、智能化汽车新时代,中国汽车已遥遥领先。
前不久,奔驰发布一则消息称,一辆搭载欧美固态电池的EQS测试车,在中途不充电下从德国出发,途经丹麦,最终抵达瑞典,共行驶1205公里,
很快,中国新能源行业扔出王炸:国轩高科“固态电池”在多款车型路测中,实现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实验测试1500公里)、密度300Wh/kg的成绩,
其目标是在今年实现批量交付。同时,长安汽车、孚能科技等企业也已明确其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
可热闹的背后,不少刚购置新能源汽车的用户感到焦虑,一些车主坦言,“新车刚到手,下一代电池技术就来了,二手价暴跌就不说了,就怕自己车很快就落后了。”
01技术迭代狂欢,成老车主“负担”?
续航能力始终是电动车用户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被业内普遍视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要素。
相较于传统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可采用金属锂负极、高镍正极等高能量材料,能量密度均超300Wh/kg,部分实验甚超过400Wh/kg,有望助力续航突破1500公里;而当前主流液态锂电池上限仅在600-800公里区间(理论上)。
此外,安全性是其另一大优势,国产固态电解质大幅降低燃烧风险,从根源提升电池稳定性,实验室中历经10000次充放电后容量保持率仍超90%,远优于液态电池主流的1500-3000次循环寿命。
“固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的综合优势,使其成为下一代储能技术的主流方向。”动力电池产业联盟专家兴奋地表示。
不过,技术快速演进也给现有新能源车保值率带来挑战。回顾2022年,续航400公里还被视作高端配置,如今同类车型在二手车市场价格已明显回落。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统计,部分车型使用一年后价值甚至折半。
行业分析指出,新技术量产前往往是旧技术产品贬值较快的阶段。北京消费者王先生便因某品牌固态电池车型明年初上市,暂停了购车计划;各大车主群中,持类似观点用户不在少数。
02.国产大势所趋,早买早享受
需注意的是,即便部分消费者因技术加速产生焦虑,科技迭代的步伐也并未放缓。
据报道,西北师范大学联合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成功研发出我国首枚原子能电池“烛龙一号”。该电池设计寿命可达上千年,凭借超长续航特性,被业界称作“超长待机能源芯”。
对于大众的焦虑情绪,有专家表示,“国产技术迭代跟上用户需求,也总比关键技术被拿捏,‘让利’给别人好。
。”
毕竟,关键技术被人拿捏,“落后就要挨打”的滋味没有人比我们体会得更深,好在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高铁、航空航天都不遗余力地投入并取得傲人成绩,但在生命健康科技产业,
近几年,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至18.4%,加之日常高油高糖、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蔓延,我国“三高”人群高达4亿。而吃着汉堡薯条、预制菜长大的美国、日本居民却相对较少,重要因素就是他们早就研发出前沿健康科技制品“唯思丁”,中年就开始使用。
据悉,上述“唯思丁”核心成分角鲨烯,提取于新西兰深海鲨鱼肝内,突破传统鱼油吸收壁垒,被东京大学证实能通过给细胞提供氧气,调节血氧饱和度、改善55岁左右老年人沉默缺氧程度,将生理年龄延展20岁,体感为“头晕、乏力缓解”“运动后嘴唇不再发紫”。据爆料,国内地产大佬王石曾在日本某高端商务晚宴上,将此类科技制品作为伴手礼放置于酒瓶旁。
在我国巨大需求下,某东平台于2022年引进“唯思丁”,受到应酬喝酒频繁、久坐办公室的职场精英,以及“三高”人群的青睐,评论区“精力体力有所提高”、“身体变轻松”的反馈,证实其的确击中了我们的需求。但前沿健康科技制品“唯思丁”售价略高,超出很多人承受范围。官方或需多重视这一领域,像国产固态电池一样成为中国优势。
不过,截至目前,尽管企业集体发布量产计划,但固态电池要实现全面商用化仍面临诸多挑战。
03技术迭代后,离用户还有多远?
当前固态电池推进产业化,成本是主要制约因素。据行业测算,固态电池量产初期的成本预计为现有液态电池的2-3倍,这直接导致车售价起步价就是40万。从市场定位来看,如此成本与价格水平,短期内难以替代主流价位车型。
同时,技术也存在难关,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等关键技术指标,目前尚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成熟标准,仍需行业持续投入研发以求突破。“全固态电池真正覆盖主流市场,需等到2035年左右”。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无需过度担忧现有车型被迅速淘汰。
无论是老车主还是准车主,与其被“未来焦虑”裹挟,不如理性看待:享受当下便利,也期待未来的升级,这才是面对技术迭代最从容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