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一场声势浩大的结构性变革。
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双发驱动下,市场格局的重构驶入了快车道,新车型、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快和卷”似乎成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喧嚣背后,一个更为根本的要素——质量,正日益成为企业能否行稳致远的关键。
这里的“质量”,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合格率,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它涵盖了从研发、制造到销售、服务的全链条,或者说,它也一种扎根在企业基因中的价值观。
如今,随着全国第48个“质量月”的到来,它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已经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汽车工业重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上汽大众的发展路径,为我们观察和理解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个颇具价值的样本。
●质量非一日之功,而是系统工程的结晶
当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一些“聪明”的企业开始走起了捷径。
流量时代,短期内的声量与份额往往会带来数不清的曝光度,因此,一些车企会在验证流程和品控环节将标准压到最低,从任何意义上,这对于我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都是一次巨大的伤害。
而上汽大众显然并不是一个“投机取巧”的企业,它更像是执着的“理工男”。
首先在生产质量上,上汽大众从未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资料显示,在上汽大众的整车及零部件制造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近8000项技术标准。
这并非是僵化的条条框框,而是将长期积累的制造经验、安全标准与用户需求,转化为可执行、可验证的具体规范。也正是这种对标准的敬畏与坚持,上汽大众才为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构筑了坚实的防线。
其次,是效率与质量的协同并进。在确保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上汽大众通过整合全球研发资源、优化内部流程、强化跨部门协作,成功将研发周期缩短了30%以上。
这证明了“快”与“稳”并非天然对立,通过体系化的流程梳理与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夯实质量的根基。这种能力,源于其数十年如一日在技术积累、人才培养和管理优化上的持续投入,非某些新势力品牌一朝一夕可以追赶。
●服务品质是品牌价值的延伸
随着汽车消费日趋成熟,用户关注的焦点已从单纯的产品参数,扩展到整个车辆生命周期的体验。在此前提下,服务质量就成为了塑造品牌差异化、构建用户忠诚度的核心战场。
上汽大众敏锐的洞察到这一趋势,将2025年明确为“服务质量年”,推动服务流程的全面数字化与标准化升级。这意味着,质量管理的范畴从工厂车间延伸至经销商网络,涵盖了用户购车过程中的所有细节。
正如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所强调的:“安全是底线,更是我们的DNA。” 这句话的背后,是对产品可靠性、稳定性以及用户安全的高度责任感,而它也贯穿了从设计之初到售后支持的每一个环节。
与此同时,行业和市场也给予了积极回应。在由车质网及凯睿赛驰咨询共同发起的2025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AQR)榜单上,上汽大众旗下的帕萨特Pro与ID.3分别荣获各自细分市场的质量体验榜首。
这不仅是对两款车型产品力的肯定,更是对上汽大众坚持“油电同质”高标准战略的认可,彰显了其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与新能源车市场两大领域,均能提供一致高品质的强大体系能力。
●写在最后
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
上汽大众用实践表明,真正的竞争力并非仅仅源于技术的快速跟进或营销的标新立异,更源于一套深度融合了标准、流程、服务与价值观的坚实质量体系。它将“制造”升级为“智造”,并最终将“质造”转化为企业的核心基因。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这种以质为锚、稳中求进的战略定力,正是上汽大众能够获得2900万用户信赖、持续巩固其市场地位的核心原因。
它的路径启示了所有车企:当潮水退去,唯有将质量当作生命线的企业,才能在动荡的市场竞争中,被赋予“常青”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