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4S店数量曝光,每天12家闭店!超一半经销商亏损
曾经风光无限的4S店,如今正面临生存考验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4S店总量约为3.2万家,较2024年末下降1.9%。这意味着上半年有近600家4S店关闭,平均每天约有5家关门歇业。
曾经风光无限的汽车经销商,如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考验。行业整体收缩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存亡的淘汰赛正在上演。
01 超半数经销商亏损,创8年最差纪录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更刺眼的生存危机。2025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亏损比例高达52.6%,创下近8年最差纪录。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经销商在亏钱经营。
销售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调查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仅有30.3%的经销商完成了销售目标。市场需求萎缩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让许多经销商不得不牺牲利润换取销量。
某知名汽车品牌北京一4S店负责人透露,往年新车销售利润能有3个百分点,但今年基本盈亏持平,已经是零利润销售。
02 价格倒挂严重,卖一辆亏一辆
经销商困境的核心原因之一是日益加剧的 “价格倒挂”——即新车销售价格低于进货成本。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显示,74.4%的经销商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43.6%的经销商倒挂幅度超过15%。这意味着近半数经销商每售出一辆车,就需要承担超过15%的亏损。
有经销商爆料:“15万的车优惠5万,扣除返利每台还亏4万”。15万-20万元主力价格带已成亏损重灾区。
03 各品牌表现分化,新能源增速放缓
从品牌类型看,不同阵营的经销商处境各异:
自主品牌网络规模首现收缩,从去年的扩张急转直下;
合资品牌收缩幅度收窄,实则是“跌透了的缓冲”;
豪华品牌维持收缩,宝马、保时捷门店接连关停,连奔驰都计划削减百余家网点;
新能源品牌是唯一的亮色,网络逆势增长,但增速已明显放缓。
04 经销商自救,转型求生存
面对经营压力,众多4S店已主动开启自救模式。
部分规模较大的4S店选择 “分摊成本、流量共享、抱团取暖”——将一半物业面积出租给其他品牌。以年租金400万元的门店为例,出租一半面积可收回数百万元,大大降低了成本压力。
有的经销商则选择直接 “换标”——转投新兴新能源品牌怀抱。华为与上汽打造的“尚界”品牌招商,竟吸引1500家经销商报名,其中不乏保时捷、沃尔沃的老店东。
还有经销商尝试业务创新,将多余区域改造为汽车主题公园、卡丁车乐园,或增设汽车主题餐酒吧,拓宽收入来源。
行业洗牌期,经销商的迁徙路线暴露了真实风向。中升集团这样的行业龙头,直接拿下50家华为智选车经营权;某原宝马经销商直言:“卖豪华电动车每台亏2万,转投问界后单车毛利1.3万”。
所谓“结构性调整”,本质是一场淘汰赛。传统4S店的高成本模式,终究扛不住新能源转型的冲击和消费习惯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