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谢幕,比亚迪长歌:17年传奇落幕,700亿财富启示录
2008年9月26日,那个初秋的日子,股神沃伦·巴菲特以18亿港元的巨资,悄然布局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之星——比亚迪。而17载光阴荏苒,至2024年9月21日,这位投资巨擘的持仓已然空空如也,一股不留,彻底宣告了这场长达17年的资本联姻的终结。最终,这笔投资为他带来了高达39倍的回报,累计获利超过700亿港元,堪称一部教科书式的财富传奇。
面对这位“股神”的翩然离场,比亚迪官方的回应显得出人意料地淡定,仅以“有买就有卖,这是很正常的事”十二字概括,云淡风轻中却又暗藏玄机。
回首巴菲特初入局之时,比亚迪尚且是电池制造领域的佼佼者,新能源汽车不过是初露锋芒的雏形。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比亚迪已然问鼎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宝座,而巴菲特却选择在此刻功成身退,这时间的巧合,不禁引人深思。
尤其耐人寻味的是,在比亚迪销量与营收均呈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的当下,这位17年的老股东却选择了“清仓式”离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销量达214.6万辆,营收逼近3713亿,净利润更是高达155.1亿,同比增长33%,俨然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然而,恰恰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素来以“长期主义”著称的巴菲特,却打破了自己一贯的投资哲学。
我们都知道,巴菲特对可口可乐的持有长达36年,对美国运通的情有独钟超过60载,即便对富国银行也坚守了34年。相比之下,17年对于他而言,虽不能算短,却也未臻其“长期主义”的巅峰。而此次对比亚迪的减持,更是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决绝。自2022年8月起,巴菲特便开始了分批次的“撤退”,历时整整两年,将手中的股份悉数变现,平均每股获利逾200港元,最高成交价触及277港元,最低也达169港元。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洞察秋毫的投资大师,在比亚迪高速发展的浪潮中选择了“下船”?去年接受采访时,巴菲特曾意味深长地表示:“我们会找到这些资金更好的配置用途。” 这句话的潜台词不言而喻:比亚迪固然优秀,但有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在前方等待。
而“更好的选择”究竟为何,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最新持仓中可见端倪:苹果、美国银行、美国运通、可口可乐……这些清一色的美国本土巨头,无不昭示着巴菲特回归“大本营”的战略调整。
更有趣的是,在清仓比亚迪的同时,巴菲特却在积极加码西方石油公司。截至今年6月,伯克希尔对西方石油的持股比例已攀升至28.8%。一边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领军者,一边是传统能源行业的巨头,一边是新兴产业的颠覆者,一边是成熟市场的守护者,这看似矛盾的投资操作,无疑为市场增添了几分耐人寻味的解读空间。
而比亚迪官方的回应,在巴菲特“卖出”的叙事中,又添上了几分东方智慧的哲学意味。比亚迪公关总经理李云飞的回复,虽然克制,却字字珠玑:“感谢芒格和巴菲特对比亚迪的认可!也感谢过去17年的投资、帮助和陪伴!为所有的长期主义点赞!”
值得注意的是,他首先提及的是查理·芒格,而后才是沃伦·巴菲特。这其中蕴含的微妙信息,懂得人自然心领神会。当年,力主投资比亚迪的正是芒格,而巴菲特起初对此颇为犹豫。芒格看重的是比亚迪的技术底蕴与王传福的卓越领导力,而巴菲特则更聚焦于投资回报。如今,随着芒格的离世,巴菲特也完成了清仓,一段17年的“陪伴”也由此画上了句点。
细究巴菲特的决策逻辑,其实简单而纯粹:18亿港元买入,均价200多港元卖出,39倍的收益率,足以载入投资史册。更重要的是,当年的“电池厂”比亚迪,如今已成长为市值逾7000亿港元、市盈率近30倍的科技巨头,其估值早已不再低廉。
此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已从昔日的“蓝海”蜕变为如今的“红海”。特斯拉的价格战,理想的亏损困境,小鹏的挣扎求生,蔚来的巨额烧钱,都预示着行业的激烈竞争。即便是比亚迪自身,其净利润率也仅为4.2%,远低于传统汽车制造商的平均水平。这个行业,已从“谁能造出电动车”的技术比拼,演变为“谁能最终活下来”的残酷生存战。巴菲特深谙此道,其“见微知著”的洞察力,早已看透了这场行业的洗牌与重塑。
消息传出后,比亚迪A股应声下跌1.01%,港股则下滑2.56%。跌幅相对温和,也印证了市场对此早有预期,毕竟从2022年启动减持以来,大部分投资者早已感知到“股神”离场的信号。
而比亚迪那句“有买就有卖”,看似波澜不惊,实则饱含深意。诚然,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17年前,巴菲特用18亿港元投下了一张信任的选票;17年后,他携700亿港元巨款,优雅转身。对巴菲特而言,这是一笔堪称完美的投资;对比亚迪而言,这是一段载入史册的陪伴。
至于未来,正如巴菲特已不再“care”比亚迪的走势,他或许正在将目光投向下一片更具价值的“油田”。而对于比亚迪而言,在告别“股神”的光环之后,新的征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