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能科技出品
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和能源转型加快,动力电池的生命周期管理成了行业和公众的关注点。
近期,2025慕尼黑国际汽车展期间,一场全球电池循环经济论坛上,宁德时代、宝马、梅赛德斯-奔驰、巴斯夫等企业汇聚,共同探讨如何推动“全球能源循环计划”在汽车产业链落地。
01
循环经济
如何与电池产业的结合?
全球电池循环经济,有三个问题要回答。一是什么是电池循环?电池循环怎么才能“经济”?以及怎么做到全球化。
电池循环(Battery Circular),是让电池材料能够在「生产 → 使用 → 回收 → 再生 → 再生产」的循环中持续流转,而不是一次性消耗后就变成废弃物。
在这个过程中,会带来新的市场机遇——据预测, 204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突将破1.2万亿元,创造超过1000万个就业岗位。
因此,电池循环经济是需要全球汽车产业链、各国政策和资本市场共同推动的方向。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的目标也正是在此。
对电池产业来说,为了让有限资源在长周期内创造最大价值,这要求电池产业链低碳发展;从电池设计时就考虑拆解和回收,通过优化结构和材料提高再生能力;电池的商业模式也需要重构,在使用中需用数字化工具追踪电池健康;最终在电池退役后还能高效进入梯次利用或材料再生。
在慕尼黑全球电池循环经济论坛的“实践与意义”环节,电池产业链的车企与材料企业普遍认为,构建电池循环经济必须依靠全产业链协作,需要车企和产业链供应商的共同投入——车企要从产品设计、数据管理到售后回收全链条参与,材料与化工企业则要提供成熟的再生工艺与产能保障。
目前全球汽车产业已经将循环经济提升到战略高度。
论坛上,参会方积极尝试并探讨规模化落地“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由全球车企、材料商、研究机构、金融与政策机构共同参与,让新电池生产摆脱对原生矿产资源依赖,目标是在20年内让全球一半的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
正如宁德时代提出的“为循环而生”理念,电池不再是“一次性消耗品”,而要转变为“可多周期利用的资产”。
02
汽车产业链站在一起,
如何推动 “循环经济”?
「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目标是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循环经济解决方案;也为此提出四大行动纲领,为电池产业向循环经济全面转型提供方向。
在这个愿景下,汽车产业链正迎来一场全局性的系统变革。全球电池循环经济论坛上参会各方分享了他们在电动车电池循环利用上的实践,从不同角度出发,共同推动建立一个覆盖设计—生产—使用—回收—再生的闭环体系。
● 宝马:用数据串联电池全生命周期
宝马的重点是数据管理,在“电池护照”构想下,为每块电池建立记录材料来源、使用情况和回收要求的数字档案。
有了这些信息,回收商可以快速了解电池特性,提升处理效率,避免浪费。相比传统“先检测、再拆解”的方式,数字化路径让流程更顺畅。
宝马的目标是通过数据,让电池从生产到回收的每一步都清晰可查。这里数据透明是循环利用的基础,但这需要行业间的统一标准,否则只是空谈。
● 奔驰:从设计开始考虑回收
奔驰主张把回收理念前置到电池设计阶段,选择易于拆解和再利用的材料,让电池在生命周期结束后更容易进入回收环节。
在德国库彭海姆,奔驰还自建回收工厂,测试技术、研究回收需求,并探索如何获得稳定的退役电池来源,以推动欧洲不均衡的回收体系走向成熟。
通过“亲自下场”,奔驰希望为行业铺平电池回收的产业化之路。
● 巴斯夫:用技术推动资源再利用
巴斯夫专注于回收技术创新,尤其是湿法冶金工艺,能够从废旧电池中提取可再生材料,减少对原生矿的依赖,降低成本与环境影响。
这些技术已在实验产线和黑粉处理工厂得到验证,但要实现规模化量产,仍需稳定的废料供应、政策支持以及与车企、回收商的协作。
巴斯夫在循环体系中扮演着“技术核心”的角色,连接上下游资源流动。
03
最后
循环经济的目标不仅是延长电池寿命,更在于提升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利用效率,探索可持续且可盈利的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对电动车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 一是降低对原生矿产资源的依赖,减轻供应链压力;
◎ 二是推动电池设计、生产与回收形成闭环,提升产业整体效率和成本效益;
◎ 三是促进技术创新与标准化建设,强化电动车产品的可持续竞争力。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全球能源循环计划不仅是一场资源再利用的技术革新,更是对汽车产业链组织方式的重构。
未来,汽车产业链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融入可回收理念,在生产制造环节建立材料循环追溯系统,在使用端延长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并在回收环节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再利用闭环。
唯有打通设计、制造、使用、回收、再生的全链条循环体系,汽车产业才能在减少资源依赖、降低环境负担的同时,培育出稳定、韧性与可持续兼具的新型竞争力。
这将是“全球能源循环计划”真正改变汽车行业的关键路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