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记者 阚莹莹
“钠离子电池正在重塑电池产业链。”“低空经济、具身智能依赖于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长续航电池技术突破,固态电池大有可为。”
9月19日—20日,2025遂宁国际锂电产业大会召开。全国锂电“朋友圈”相聚,热点话题却不是“锂”。
当前,液态锂电池占据全球动力电池95%以上的份额,而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两大可替代液态锂电池的新赛道。新型电池在四川产业布局如何?还有哪些技术瓶颈待突破?
业内专家围绕固态电池展开讨论。
动力电池赛道上,四川种子选手加速布局新型电池
相比于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势,钠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有助于开拓严寒地区市场,拓宽新能源应用区域边界。这两大新型电池被业界认为是下一代电池技术方向。
四川是全球锂电产业链最完整、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业内预计,今年四川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动力电池赛道上,四川的种子选手们也在加速布局新型电池。
作为大会的主办方,遂宁在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遂宁锂电新能源产业规模约670亿元,约占全省锂电产业1/4。今年以来,全市新签约固态电池、钠电池等前沿赛道投资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390亿元。
视线转到川南。宜宾正在建设全省首个固态电池创新产业园,位于宜宾的智能固态电池创新中心即将进入实质性运行阶段。
钠电池赛道同样风生水起。自贡是全国首个将钠电作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目前自贡高新区规划了25GWh钠离子电池电芯、30万吨钠电正极材料等一批规划、在建项目。巴中也引进年产2万吨硬碳负极材料项目、年产1.5GWh钠离子电池项目,实现钠电产业突破。
再看全省,尽管四川新型电池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省级层面已经明确了方向。记者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了解到,当前四川正在重点支持以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为主体,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创新平台,通过揭榜挂帅方式积极布局新型电池研发,加快突破高纯锂提取、固态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新型电池势头强劲,专家提醒还有较多瓶颈待突破
钠电池技术突破是此次大会的重点议题。
新型电池很火热。会上发布的《全球锂电产业链地图白皮书(2025年)》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的出货量将达到614GWh,其中全固态电池占比接近30%。
但业内专家也指出,新型电池要进入规模化量产,还有不少技术瓶颈等待突破。
在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宇平看来,固态电池的商业化仍障碍重重。“目前固态电池研发多依赖硫化物体系,但硫化物成本高、量产困难,难以支撑其成为未来的主流技术,必须寻求新的技术路径。”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沿技术研发总经理苗力孝透露,根据蜂巢能源的研究统计,目前全固态电池在材料、设计、制造、设备等多个方面还存在上百个技术挑战。
而钠离子电池相较于锂电池的成本优势也逐步萎缩。在2022年锂价触及顶峰时,钠电池迎来“井喷”式发展。近几年锂价下跌,钠电池成本优势逐步萎缩。业内专家认为,钠离子电池产业进入冷静发展期,需要进一步技术突破和产业降本。
不过,新型电池是未来电池产业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共识。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二级巡视员吴国纲介绍,下一步,工信部将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快充电池及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今年8月,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与四川省能源局联合印发《四川省新能源产业链建圈强链发展规划(2025—2027年)》也提出,要重点布局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电池、高功率电池、全生命周期高能效电池、储能用固态电池、全气候低衰减长寿命电池、高一致性电池系统等先进储能型锂电池产品。钠电池方面,要研发高性能硬碳、筛分型碳等负极材料及高容量正极材料,聚焦长寿命、高比能、宽温域、高功率发展方向。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