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市即热销、交付量累计超 33 万辆的小米 SU7,本是新能源市场的 “科技新星”,却在一年内两度启动召回,合计超 14 万辆的规模让不少车主忧心。
当智能驾驶成新车核心卖点,大家是否想过,这些 “聪明” 功能为何频频需要 “补丁”?
一、从 “泊车磕绊” 到 “高速警报”:缺陷场景为何越扩越大?
2025 年 1 月,小米首次召回 30931 辆 SU7,问题集中在低速泊车时的静态障碍识别 —— 软件策略导致授时异常,可能增加剐蹭风险。
时隔八个月,召回规模骤增至 116887 辆,隐患却跑到了高速路上,L2 高速领航辅助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
第二次召回的车辆数,比第一次多了近 3 倍,占 SU7 累计交付量的 35%,从封闭停车场到开放高速,缺陷场景为何越变越复杂?
大家平时用辅助驾驶时,会不会觉得高速上的突发情况,比停车场里的障碍更难应对?
此次召回提到的 “极端特殊场景”,比如高速施工路段、突发障碍物,都是车主可能遇到的真实风险。
二、“空中修车” 很方便?OTA 背后的信任账不好算
这次召回不用车主跑 4S 店,只要把车机升级到 Xiaomi HyperOS 1.10.0 就行 ——OTA 远程升级,成了智能汽车召回的 “常规操作”。
升级包里有针对性修复:动态车速调节、大车避让优化,都是为了解决高速场景下的速度控制问题。
这种 “空中修车” 确实方便,但本质仍是在补产品出厂时的漏洞。你收到 OTA 升级提示时,会不会疑惑 “为什么出厂时不做好”?
行业里特斯拉、小鹏也常用 OTA 召回,但小米这 11 万辆的单次规模,还是创下了新势力纪录。
“软件定义汽车” 的理念,本是为了让车更灵活,如今却因频繁补丁遭遇信任考验,当汽车安全越来越依赖代码,对 “车够靠谱” 的判断标准,会不会悄悄改变?
可这些软件漏洞,是否和之前的事故有关?
三、安徽事故后,标准为何还 “慢半拍”?
2025 年 3 月,一辆 SU7 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安徽枞阳段碰撞起火,造成 3 人身亡。官方信息显示,事故前车辆处于 NOA 状态,车速 116km/h。
NOA 提示前方有障碍后,车辆切换到人驾状态,从提示到碰撞不到 5 秒。这场事故让很多人追问:辅助驾驶的极限到底在哪?
此次召回升级的 “动态车速功能”,专门针对雨天、夜间调整辅助驾驶车速,其实间接回应了事故中高速状态的风险控制争议。
可现行的智能驾驶标准,却跟不上技术实践,要求测试施工区、侧翻车辆等场景的新国标,要到 2026 年才实施。
现在智能驾驶的安全底线,基本由车企自己定,这样的 “标准滞后”,会不会让路上的风险更难控制?
而比标准更难统一的,其实是车主对辅助驾驶的认知偏差。
四、把 “辅助” 当 “自动”?人机之间的 “认知鸿沟” 有多深
这次升级里,小米悄悄改了辅助驾驶的提示话术,把 “接管” 换成了 “请注意控制车辆”。
行业调研显示,41% 的用户会误把 L2 级辅助驾驶当成 “自动驾驶”,大家身边有没有朋友,开着带辅助功能的车,就敢长时间不握方向盘?
安徽事故中,从系统提示障碍到碰撞只有 5 秒,这短短时间里的慌乱,其实暴露了很多用户对 “人机责任边界” 的模糊认知 —— 总觉得系统会 “兜底”。
此次升级还新增了 “误加速抑制” 功能,能减少操作失误,但代码能约束操作,却难改变认知。
大家觉得,车企除了优化软件,还该做些什么,才能让车主真正明白 “辅助不是替代”?
当辅助驾驶的提示越来越温和,用户会不会更难绷紧 “主动驾驶” 的弦?这或许比修复软件漏洞,更考验整个行业。
结语
小米 SU7 的两次召回,不是一个品牌的 “单独麻烦”,而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 “成长烦恼”。
软件迭代得快,可安全冗余能不能跟上?技术跑得靠前,可标准能不能追上?车企把功能说清楚,可用户能不能真正理解?
现在,越来越多带智能驾驶的车跑在路上,“代码安全” 和 “人身安全” 如何同频,成了绕不开的考题。
未来,或许不是智能驾驶功能越复杂越好,而是在 “聪明” 和 “靠谱” 之间找到平衡 —— 毕竟,再先进的代码,最终都要为 “安全到达” 服务。
各位觉得下一个被解决的行业难题,会是标准滞后,还是用户认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