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代周报-时代在线
来源|时代商业研究院
作者|陈佳鑫
编辑|韩迅
虽深受内卷困扰,但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总利润”仍创近五年新高。
时代商业研究院统计了101家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按申万三级行业划分,包含电池化学品、锂电专用设备、锂电池、电动乘用车(包含港股上市的电动车企)的上半年业绩。上半年,101家企业合计实现净利润474.92亿元,同比增长37.2%,创近五年新高。
整体利润创新高的同时,产业内部的利润分配却十分割裂。其中,上半年19家车企利润总和不如宁德时代(300750.SZ),车企沦为“电池打工仔”的论调引人注目。
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产业利润确实逐渐向“电池环节”集中。今年上半年,电池环节占据了约90%的产业利润,而这90%的利润又集中在宁德时代手中。今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净利润高达323.65亿元,另一巨头比亚迪净利润达160.39亿元,两者拿走产业大部分利润。
一方面,产业利润创新高;另一方面,这些利润又集中于少数巨头手中。这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际已进入“赢家通吃”的时代。
利润向电池环节集中,整车环节首度盈利
2021—2025年各上半年度,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上市公司合计净利润分别为194.35亿元、349.85亿元、318.9亿元、346.11亿元、474.92亿元,其间尽管经历过阶段性产能过剩,但产业整体利润仍震荡上升。
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利润稳定上升,但内部变化却巨大。按申万三级行业分类,新能源汽车产业可分为上游“电池化学品”“ 锂电专用设备”;中游“锂电池”;下游“电动乘用车”。
2022年上半年,电池化学品环节净利润达311.67亿元,产业89.1%的净利润集中于该环节,随后利润逐渐向电池环节转移;2025年上半年,电池化学品环节净利润降至49.41亿元,占比降至10.4%;而电池环节净利润上升至365.1亿元,占比达76.9%。
电动乘用车则于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2025年以前,电动乘用车一直是产业内唯一亏损的环节;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电动乘用车环节亏损幅度逐渐缩小,并于2025年上半年首度盈利(近五年),合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
作为重资产行业,电动乘用车规模效应带来的降本效果显著。7家电动乘用车企合计营收从2021年上半年的1333.41亿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887.5亿元。规模效应叠加冲击高端市场初见成效,带动电动乘用车环节扭亏为盈。
净利润受营收规模影响,从盈利指标来看,卖铲子的“锂电专用设备”属于闷声发财的环节。2025年上半年,锂电专用设备平均毛利率为26.2%,大幅领先其他环节。
锂电专用设备环节高毛利率与其“定制化属性”以及“技术门槛较高”有关,使该环节竞争烈度小于其他环节,尤其是产品同质化较高的化学品环节。但受限于规模,锂电专用设备环节整体利润规模仍相对较小。
利润向两大巨头集中,盈利格局割裂
与其说产业利润向电池环节集中,不如说利润向两大巨头集中。
2025年上半年,锂电池环节总净利润365.1亿元,其中,宁德时代净利润为323.65亿元,一家占据锂电池环节88.5%的净利润,占据全产业68.1%净利润。
此外,2025年上半年,被列入电动乘用车环节的比亚迪,净利润达160.4亿元,占全产业净利润的34%。这意味着,若剔除两大巨头,其余企业整体处于亏损状态,凸显产业利润集中于头部企业。
宁德时代、比亚迪强势盈利表现背后,是占据优势地位,且规模效应及对上下游议价能力的提升。比亚迪更通过上下游一体化布局,强化了这一优势。
整体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101家企业中,有67家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低于1亿元,其中38家亏损,亏损率约38%,中小企业盈利水平普遍较低。
整体呈现出整车企业“亏损幅度大”,化学品及设备环节“亏损面大”的局面。
部分整车企业亏损幅度大,其中,2025年上半年,蔚来、北汽蓝谷、小鹏汽车分别亏损117.45亿元、32.9亿元、11.42亿元,亏损幅度排名全产业前三。
而电池化学品环节亏损面大,共有22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50%;锂电专用设备环节共9家企业亏损,亏损率达47.4%;此外,电动乘用车环节的亏损率亦达42.9%。电池环节亏损率则明显较低(12.9%),展现出对上下游较强的议价能力。
(全文1624字)
免责声明:本报告仅供时代商业研究院客户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本报告基于本公司认为可靠的、已公开的信息编制,但本公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报告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本公司不保证本报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状态。本公司对本报告所含信息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资者应当自行关注相应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报告内容客观、公正,但本报告所载的观点、结论和建议仅供参考,不构成所述证券的买卖出价或征价。该等观点、建议并未考虑到个别投资者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客户私人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特定状况,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报告内容,不应视本报告为做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因素。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报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围内,与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关系。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本公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也可能为之提供或者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权。如征得本公司同意进行引用、刊发的,需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用,并注明出处为“时代商业研究院”,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所有本报告中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本公司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