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雪
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决定自即日起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
召回范围与原因
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信息,此次召回涉及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期间生产的部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共计116,887辆。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将通过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为召回范围内的车辆免费升级软件,以消除安全隐患。
车主亲历:辅助驾驶的惊险瞬间
济南车主张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段行车记录仪视频:“上个月,我在高速上以110km/h的速度开启L2辅助驾驶,前方一辆货车突然变道,我的SU7竟然毫无反应,继续加速向前冲。我在最后一秒猛打方向盘,车身剧烈晃动,差点造成连环事故。”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张先生补充道,“之前在经十路上,系统竟然将大型广告牌的阴影识别为障碍物,突然紧急制动,后车险些追尾。”
另一位车主李晓女士的遭遇更令人揪心。7月份济南下大暴雨,她的SU7在绕城高速上行驶。“雨水严重影响视线,我依赖辅助驾驶系统,但车辆多次无法识别湿滑路面的车道线,突然偏离车道,向右侧护栏冲去。我拼命纠正方向,轮胎打滑,车辆几乎是旋转着停下的。”李女士心有余悸的回忆道,“那天晚上我吓坏了,完全不敢再开车,这让我对辅助驾驶产生了阴影。”
官方回应:OTA软件升级解决方案
小米汽车在最近一期发布的“答网友问”中回应,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意在“进一步提升辅助驾驶功能的可靠性”,包括优化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新增动态车速功能等,使得高速领航辅助功能通行更连贯。
虽然本次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任何零件,但小米仍按照召回的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仅针对25年8月30号前生产的部分小米SU7标准版车型,并不涉及其他版本的小米SU7。
此外,在车主专属服务管家群内,客服管家回应车主询问时表示:“本次OTA软件升级召回,仅需要进行远程升级,无需到店。本次升级会陆续推送,如果您已经收到了升级推送可以尽快在App或车机端完成,如果暂未收到请耐心等待。”
智能网联汽车监管新规
OTA召回监管背景
据了解,现在各个车企的车机进行更新都必须在工信部备案。2022年4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汽车软件在线升级备案的通知》。
通知要求,车企应按要求依次完成企业管理能力备案、车型及功能备案和具体升级活动备案后,才能实施汽车软件在线升级活动(OTA升级)。升级完成后5个工作日内,须提交该具体升级活动的实施情况报告。
2020年11月25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通知要求,生产企业“采用OTA方式对已售车辆开展技术服务活动的,应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及《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备案。
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了《关于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备案的补充通知》,要求在备案时需提交《汽车远程升级(OTA)安全技术评估信息表》。这份《信息表》包含了OTA升级的类型、升级目的、升级推送策略、升级失败处理机制以及升级是否需用户确认和通知用户方式等信息。
智能驾驶安全边界亟待明确
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管理。2025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OTA)管理。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分别较上年增长8.9%和67%。
同时,随着汽车软件代码数量增多,OTA已经成为汽车召回实施的重要方式。截至2024年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共收到企业报告的OTA升级活动4047份,涉及车辆4.86亿辆次。2024年,汽车企业实施远程升级(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比上年增长246.8%。
智能汽车不是“beta版”试验场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表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系统在极端场景下的应对能力存在局限。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消费者技术的边界,而不是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
他建议消费者:“在使用L2级辅助驾驶时,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双手不离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不能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消费者有权要求赔偿。如果车企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销售,可能面临惩罚性赔偿。
在某国产新能源客户服务中心,技术工程师张工讲解道,视觉识别算法在逆光条件下存在盲区,对静止物体的识别率明显下降。同时毫米波雷达在检测横向移动物体时反应延迟,这些都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张工表示,“虽然通过OTA升级能将优化传感器融合算法,提高系统对极端场景的识别能力,并增加更早的预警提示,但最终安全责任还是在驾驶员身上,技术只是辅助。”
"把汽车当手机迭代,是致命的认知错误。" 汽车行业专家指出,小米的问题暴露了新势力造车的深层矛盾:"手机系统崩了可以重启,但汽车软件故障可能致命。"此外,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车企在备案时必须明确告知用户"升级是否影响续航、动力等关键性能。
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邱宝昌则曾公开表示,车主有权依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要求退车:"若缺陷导致'使用性能显著下降',即使通过OTA修复,车主仍可主张解除购车合同。"
退车潮下的智能信任重建困局
小米“退车潮”事件不是第一次发生。2025年4月10日,"小米SU7车主退车联盟"曾向小米汽车发送律师函,要求对"因系统缺陷导致事故或性能衰减"的车辆全额退车。据悉,已有超3000名车主提交退车申请,但小米官方仅回应"可选择延长质保至8年/20万公里+3万元生态积分补偿"。
"我们要的不是积分,是安全。"这是源自11万车主的心声。而针对本次大规模召回事件,也有不少网友戏称其为”“打补丁式召回”。曾因为抢到“"首发纪念版”而欣喜的车主赵先生对记者说,"召回像打补丁,问题越补越多....生愤愤地买了部总死机的手机,可这是汽车啊!"
这场始于"云端故障"的信任危机,或许正在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当11万车主的命运被一串代码掌控时,"永不妥协的科技"或许首先要学会对生命妥协。对许多车主而言,OTA升级可能只是修复了代码,而重建信任则需要更多诚意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