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禾赛科技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股价在一路上涨之后,总市值更是达到了惊人的356亿港元。
身为全国乃至于全球激光雷达的龙头企业,禾赛为何要在这个时机选择回归港股,同时间接放弃了美国呢?
表面上以禾赛科技为首的中国企业掌握着全球近90%的产业链,但事实上激光雷达这东西早就不再是暴利的存在,甚至除了禾赛之外,全球再无一家相同企业目前可以保证稳定盈利。
如果想知道这亏损的一笔笔过亿资金到底都去哪了?那不妨看看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
禾赛科技作为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激光雷达解决方案商,其产品主要就是应用在汽车智驾领域中。
再看现在大多数车企,其实都想在智驾上谋求精进,从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喜爱,因此相当于“汽车眼睛”一样的激光雷达需求,自然是少不了的。
然而,车企有大量需求,就意味着激光雷达供应商可以随便盈利么?
仅从去年数据来看,全球除了禾赛科技这一家企业之外,几乎完全都是处于亏损状态,而禾赛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也曾遭遇过赔本低谷。
回想当初禾赛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股价就一直处于长期走低的局面,而且还分别遭到过美国资本和美国政府的针对。
从2022年禾赛科技已经实现激光雷达量产之后,他们就陷入到了亏损状态,2022年亏了1.9亿元,2023年亏了2.4亿元,直到2024年才终于盈利区区1369万元。
事实上,像禾赛这样的新企业能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实属不易,而美国的Velddyne和Luminar都已经分别步入了“被收购”和“苦苦坚持”的局面。
如果是禾赛是因为身为中国企业才遭到针对从而无法大规模盈利,那这两家公司为何也没能盈利,甚至要比禾赛混得更惨呢?
这还是得归咎于激光雷达领域已经走进了下坡路,而且对于车企来说,智驾系统一天研发不好,再怎么先进的激光雷达就卖不上好价钱。
早在10年之前,想要给汽车装上一身激光雷达“眼睛”,那可能需要花费超10万美元的高价。
但是到了现在,整车全装可能也只需要200美元就可以搞定,面对这高达500倍的落差,试问有哪家激光雷达企业不头疼?
尤其是对于禾赛科技而言,他们入局的时间并不算早,甚至还有点晚,因此禾赛如今的“鹤立鸡群”,其实也完全是因“中国制造”打好了基础。
在禾赛领跑的时候,中国的华为、图通达、速腾聚创也在慢慢地改变颓势,而这四家企业也几乎垄断了全球95%的激光雷达份额。
放眼国内,没有车企会用国外的激光雷达,而每台国产汽车和新能源电车也都是在用这四家企业的产品。
可惜的是,早从去年开始,全球各大车企似乎都有了打价格战的趋势,而这就进一步压缩了激光雷达的利润。
就拿速腾聚创举例来说,虽然亏损不再像之前那么严重,但他们今年上半年依然保持着高达1.51亿元的亏损。
在这样恶劣激光雷达市场环境下,不只是速腾聚创这种非龙头企业需要另谋出路,就连禾赛科技同样也是如此。
所幸如今AI机器人领域同样在迅速发展,因此这些激光雷达企业就将目光瞄向了出场率越来越高的机器人。
对于智能机器人而言,如何要让它们变得栩栩如生,同样少不了激光雷达充当“双眼”,而谁家的激光雷达更智能更兼容算法,自然就能得到更多科技厂商的喜爱。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庞大,又得益于在激光雷达市场的矢志不渝,以禾赛科技为首的中国激光雷达企业,终于在这个赛道上找到了出路。
如果按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关于机器人的激光雷达说不定就会有一天超越汽车电车所需要的数量,届时扭亏为盈自然也不是难事。
然而,机器人想要发展壮大同样也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而且其他科技公司也不会坐视这个庞大市场被禾赛科技等激光雷达企业独占。
况且汽车和机器人不同的是,服务于汽车只需要做好自身,智驾系统自然有车企发愁。
但机器人却要结合许多种算法,如果这些充当“双眼”的激光雷达无法和其算法兼容,那自然也就达不到机器人厂家的要求。
就算禾赛科技等企业能够完成客户需求,但接下来恐怕又是一场“价格战”的序幕,等到激光雷达利润一降再降的时候,他们还愿意在这个行业坚持吗?
没人知道未来的答案,但至少以目前情况来看,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涉及激光雷达的精尖科技都在被小部分企业拥有,而这些企业之间的对抗必将“血流成河”。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