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国际锐评
平均每53秒下线一辆新能源汽车,平均每天诞生几千个发明专利……在中国,这样的创新节奏契合了最新的国际排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首次跻身全球十大最具创新力经济体之列,同时以24个创新集群数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路透社称,这与中国企业在研发上大规模投入直接相关。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创新力”的提升更显难得。报告称,全球创新投资增速正在放缓,2024年研发支出增长率从上年的4.4%降至2.9%;预计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2.3%。另外,由于高通胀影响,企业实际研发支出远低于过去十年平均水平。美中合作基金会执行主席约翰·米勒-怀特与《国际锐评》交流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和稳定的内部环境,支撑着中国科技创新力不断跃升。
这些年,从中国空间站“天宫”转入常态化运营,到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商运投产;从量子计算,到人工智能大模型,背后藏着怎样的“创新密码”?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认为,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经济、科技、人才体制等方面协同发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系统化制度保障。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这些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有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还要有“从1到100”的产业落地。这其中,企业发挥着关键作用。目前,中国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达372.7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凸显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分析认为,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激发了企业创新动力,也加速了创新成果转化。中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告诉《国际锐评》,截至2024年,公司平均每天产生16.8项专利;今年9月,公司在全球首发了无热扩散最新技术,达到电池系统全球最高安全水准。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AI)迎来爆发式增长,进一步提亮了中国创新版图。目前,中国AI专利数量占全球总量的60%,位居世界第一。今年以来,从世界首个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地北京,到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见证多款全球新品首发,全球AI产业把多个“首次”押注中国,凸显了“中国创新”的吸引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佳应用场景,让外企共享创新机遇。美国专利许可解决方案提供商Avanci总裁劳里·菲茨杰拉德告诉《国际锐评》,公司已与中国多家高科技企业建立合作,希望通过不断扩大在华业务,支持更多国际企业使用中国专利、共享创新成果。德国《经济周刊》近日报道称,中国的技术实力正鼓舞投资者把目光投向中国。
中国“创新力”持续跃升,不仅增强了自身经济韧性和活力,也推动了各国经济转型,为世界经济开辟了新空间。在沙特,相关公司引入中国AI大模型,提升了运营效率;在马来西亚,中国移动支付技术促进了当地旅游业发展;在非洲多国,中国无人机技术帮助当地发展智慧农业……过去五年来,中国在新能源汽车、新型电力系统、航空航天等领域新牵头制定国际标准532项。《哈萨克斯坦实业报》总编辑谢里克·科尔茹姆巴耶夫称,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开放创新的中国,正不断打开合作的大门。在刚刚闭幕的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数智领航”是关键词;正在举行的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首设人工智能专馆,展示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以及AI解决方案;下个月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将集中展现数字经济领域最新成果……就像众多跨国企业高管所说,“每次来中国,都被这里的新技术惊艳,也很荣幸置身其中”。事实将不断证明,中国的创新故事,不仅是自己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