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是西贝预制菜,开的是车企“预制车”
9月初,罗永浩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不讳地批评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却定价过高,随后西贝创始人强硬回应称门店完全不用预制菜,并表示将采取法律行动。当然,随着西贝发出一封道歉信,这场争论似乎也到了尾声。
有趣的是,当我们跳出餐饮业的视野,会发现类似的“预制”概念正在汽车行业悄然兴起。从一体化底盘到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从三电系统到智能座舱,汽车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标准化变革。
预制菜?预制车?
罗永浩一句“西贝全是预制菜还贵得恶心”的吐槽,瞬间将餐饮行业的预制菜问题推上风口浪尖。消费者们纷纷晒出消费经历,抱怨价格与实物之间的巨大落差。有网友展示39元仅有一片烤鱼的餐品,也有人调侃番茄莜面58元的价格与分量严重不符。
这场争议的核心并非预制菜本身,而是价格与价值之间的不对等。消费者并非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无法接受以现制菜品的价格购买标准化工业产品。一位网友的评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如果定价合理,预制菜并非不可接受;但以高端现制菜品的价格出售工业化产品,就难以令人信服。”
西贝的应对方式也颇具意味,从最初的强硬态度,到后来全网涌现的厨师现场烹饪视频,这种转变反而引发了更多质疑。有人说这是越洗越黑,毕竟平时也没见他们这么积极晒后厨。
正如餐饮行业有预制菜,汽车制造业也出现了“预制车”的趋势。宁德时代2024年底发布的磐石底盘,本质上就是一种“预制车”解决方案。
这种底盘以电池为中心展开设计,采用电池到底盘一体化技术,将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中。对于车企来说,如果用宁德时代的磐石底盘,就无需自研底盘技术,只需基于磐石底盘开发车身和内饰。
这种模式带来的最直接好处是大幅缩短开发周期。新车型开发可从3-4年缩短至12-18个月。这对于中小车企甚至跨界玩家来说,意味着可以快速入局汽车市场,再一次降低了造车门槛。
除了底盘技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也在推动行业变革。科技企业推出的智能驾驶系统、智能座舱等成套方案,让车企能够快速获得先进技术能力。这些方案涵盖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完整生态,为消费者提供一致的使用体验。
“预制”方案的利弊得失
标准化解决方案在汽车领域的应用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它在提升生产效率、控制成本和保证质量一致性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品牌差异化方面也存在需要考虑的问题。
从经济效益角度看,标准化生产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通过零部件的通用化和标准化,可以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单位时间产量增加,进一步分摊了固定成本。
在产品质量方面,标准化方案有助于提升安全性和可靠性。通过精确设计和严格质量控制,确保各个部件之间的配合更加精准,减少了因装配差异导致的质量问题。
然而,标准化方案也存在局限性。在技术层面,它对制造商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真正有效的标准化,需要在设计、材料和制造工艺等多个维度进行创新。
从市场竞争角度,过度依赖标准化方案可能导致产品同质化。当多家车企采用相同的技术平台时,如何保持产品独特性和品牌辨识度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别因为“预制车”丢掉了灵魂
当车企越来越多地采用外部提供的标准化解决方案,一个重要问题随之产生:当底盘、电池、智能系统全部由外部掌控,车企自身还剩下什么核心竞争力呢?
这种情况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行业发展历程中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模式。当时提供的完整方案让众多手机厂商快速进入市场,但同时也导致了产品高度同质化。在汽车行业,底盘技术作为车辆的“灵魂”,如果过度依赖外部供应,可能影响车企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对消费者而言,同样面临新的选择考量。由于采用标准化平台,车辆维修保养时可能面临零部件供应和维修技术方面的新情况。而且标准化平台的个性化定制空间相对有限,可能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还需要考虑的是,高度集成的设计方案在维修方面可能带来新的挑战。即便是轻微事故也可能需要更换整套系统,维修成本可能显著增加。而且当技术来自多家供应商时,事故责任认定可能变得更加复杂。
结语
汽车行业的“预制”化趋势其实和餐饮行业的预制菜一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宁德时代的磐石底盘已经开始应用于多家车企的产品中,类似的华为鸿蒙智行“五界”系列也在不断扩大。无论是预制菜还是预制车,本身并不是问题所在。关键是透明度和选择权,消费者有权知道他们购买的是什么,并为这些产品支付合理的价格。
正如网友所言:“只要明码标价、口味在线,别说预制,就是太空菜我也吃。”
那么预制车,你愿意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