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笔记侠(Notesman)。
责编| 贾宁 排版| 拾零
第 9185 篇深度好文:5864 字 | 15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9月5日,特斯拉董事会与埃隆·马斯克签下了一份“人类商业史上最大胆的赌约”:如果马斯克能够在未来10年内,将特斯拉的市值从今天约1万亿美元提高到8.5万亿美元,同时实现一系列运营目标,他将获得约1万亿美元的薪酬。
如果失败,他在这期间几乎拿不到任何现金报酬。
8.5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它已经超过了今天(2025年9月17日)全球市值前两名英伟达(4.2万亿)和微软(3.7万亿)的市值总和。
消息一出,震惊全球。
很多人说董事会疯了,说这是“虚张声势的资本游戏”,甚至质疑:“这根本不是激励,而是一场博眼球的营销闹剧。”
但如果你了解马斯克过去20多年的思维方式,就会明白:这个看起来荒谬的赌局,背后藏着一套极其理性的逻辑。
从PayPal、特斯拉到SpaceX,马斯克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他最擅长的,就是把世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别人眼里遥不可及的“月亮”,在他眼中,只不过是下一站目的地。
《埃隆·马斯克传》中曾多次提到他的核心信念:“如果你目标定得高,哪怕最后只实现了一半,也已经改变了世界。”
而“定得高”,不是指10%或20%的优化,而是10倍——10倍的增长、10倍的效率、10倍的体验突破。这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主义,更是一套方法论。
在这场万亿赌局的背后,真正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的是:
当别人还在讨论“怎样改良更好”时,马斯克已经在问“为什么必须要这样?”
当多数人还在资源圈里打转,他却用愿景倒逼资源;
当世界说“不可能”,他却说:“那我偏要试试。”
今天,我们不聊赌局本身谁赢谁输,而是拆解马斯克“十倍成长”的心法与打法。
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带来启发,更给你带来创新的力量。
一、敢想:“不可能”只是想象出来的
1.使命驱动,振奋心志
2001年,在一个聚会上,马斯克坐在泳池边的小屋里,捧着一本破破烂烂的俄罗斯火箭发动机说明手册。
有朋友问他这是要干什么。他回答说:“我要殖民火星。我的人生使命是让人类建立起跨行星的文明。”
朋友们的第一反应是:他疯了。
后来他们终于明白,马斯克其实是在使命感的驱动下顺势而为。
马斯克后来说:“我们对这个世界必须抱有希望,必须有能够振奋人心的东西。那个值得追求的东西,是能让我们从睡梦中醒来去迎接崭新一天的东西。”
那么,把人类送上火星的第一步是什么?当然是先要有个火箭。于是马斯克想到了去俄罗斯买火箭。
第一次去,喝了好多酒,正事没办成,而且俄罗斯给马斯克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
第二次更是离谱,马斯克越努力交涉,对方卖得越贵,他甚至被对方嘲弄了一番。
马斯克说:“我当时气不打一处来,但当我为此愤怒的时候,我就开始重新规划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从俄罗斯返程的飞机上,马斯克拿出电脑,开始用电子表格拉清单,详细列出制造一枚中型火箭的所有材料和成本。
他对同行伙伴说:“我觉得我们可以自己制造火箭。”
于是,就有了SpaceX这家公司。
2.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敢想?因为我们被“资源观”绑架了
我们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教育和职场训练,都是“资源导向型”思维,比如:
“我公司有多少预算?”
“我认识哪些人?”
“这个行业过去是怎么做的?”
这种思维没有错,甚至很务实。但它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用已有的资源,锁死了你对未来的想象。
《埃隆·马斯克传》中有一段早期特斯拉融资的故事。
2004年,他试图说服投资人投资特斯拉,当时电动车普遍被认为是“高尔夫球场车”或者“短途代步玩具”。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问他同一个问题:“现有电池技术这么差,续航这么短,你怎么做?”
马斯克的回答是:“电池技术不好,我们就改进它。如果市面上没有合适的电池,我们就自己组装。如果连组装都做不到,我们就重新定义电池。”
他不是在回避问题,而是在重新定义问题。
普通人看到的是“现有电池技术只能支持200公里”,想的是“那我们就做200公里以内的车”;而马斯克想的是:“怎样才能让它跑600公里?”
于是特斯拉没有用当时行业通用的现成电池,而是选择了数千节笔记本电脑使用的18650锂电池,通过软件和电池管理系统整合成动力电池组。这个做法在当时看来简直是疯子行为。
但结果呢?它奠定了特斯拉在续航领域的绝对优势。
3.向月亮进发
有一句非常励志的格言:“向月亮进发,即便未能成功,也会置身于星辰之中。”
这句话被马斯克当做座右铭。
它的精髓在于要勇于追求宏大的目标——“干大事,干厉害的事”,追求十倍的成效:十倍的增长、十倍的速度、十倍的优越性。
很多人把它误解为“只要努力过就好”的心灵鸡汤,但其实它背后有更深刻的战略智慧:高目标本身就是一个筛选机制。
它帮你筛选出那些真正敢于挑战、相信奇迹的人;
它逼你放弃修修补补的优化,转向创新;
即使最终只实现了目标的70%,你也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些一开始只追求10%进步的人。
在SpaceX最早几次发射失败后,公司濒临破产。马斯克对团队说:“我们必须成功,否则人类就会失去一个最好的成为多行星物种的机会。”
今天,包括自动驾驶汽车在内的许多突破性技术,都源自这种“登月计划”精神。
要勇于设定高远目标,关键在于突破自我思维限制,不要被现有资源束缚而不敢设定宏大目标,资源是可以在前进过程中逐步获取的。
其实,事业越大的企业家,越有许多貌似不靠谱的想法。
很多人的思维有资源限制,有多少钱干多少事,有多少资源干多少事。但是成大事者的思维是先干再说,在干的过程中不断吸引资源。
这就是愿景导向型思维的力量:它逼迫你跳出原有的竞争维度,重新制定游戏规则。
曾经也有人说过“电动车不可能普及”“火箭不可能回收”“人类不可能造出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而如今,这些“不可能”都变成了现实。
你看,所谓“不可能”,往往只是一个思维惯性。而敢想,就是打破这个惯性的第一步。
二、敢做:如何实践“没有不可能”
1.设定“登月计划”:不是进步10%,而是追求10倍的进步
2013年,马斯克在内部会议上说:“如果我们只是追求10%的效率提升,我们最多只能优化流程。但如果我们要实现10倍的速度增长,就必须彻底换一条路。”
这就是前文提到的“登月思维”。
一个最经典的例子来自特斯拉的Model 3产能地狱。
2017年,特斯拉定下目标:要在年底实现周产5000辆Model 3。几乎所有媒体和分析师都说“绝无可能”,甚至《经济学人》在封面预言特斯拉必将失败。
普通车企的思路是:“我们现在每周能生产1000辆,那就慢慢提升到1500、2000……”
但马斯克的做法是:彻底重构。
他直接搬进弗里蒙特工厂,睡在地板上的睡袋里,亲自盯着生产线。他在《埃隆·马斯克传》中回忆:“每一个环节都在出错,电池模块组装尤其灾难。但我们不能接受‘慢慢改进’。”
最后,特斯拉没有“慢慢改进”——他们停掉整条产线,重新设计自动化流程,甚至自研了全新的电池组装机器人。
到了2018年5月下旬,弗里蒙特工厂每周能够生产3500辆Model 3,这个成绩让人眼前一亮,但是仍然远低于马斯克每周生产5000辆的目标。
于是,不看好特斯拉和马斯克的人开始幸灾乐祸地说:“哈哈,快看,特斯拉要完蛋了。”
但现实很快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2018年7月1日,凌晨1点35分,一辆黑色的Model 3下线,挡风玻璃上挂着一条纸质横幅,上面写着“第5000辆车”。
十倍目标逼出的不是“改进”,而是重构。改进无法让你成为卓越的创新者,但重构一定可以。
2.快速行动:既然要跑得远,必须先跑起来
马斯克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你只能用一个词来总结我做事的方式,那就是‘速度’。”
他厌恶无休止的讨论和PPT文化。在SpaceX,早期工程师们有一个共识:“最好赶紧做出一个原型,哪怕它是错的,也比争论六个月强。”
2006年,SpaceX的第一枚火箭“猎鹰1号”首次发射失败。
按传统航天公司的做法,接下来至少需要开半年的故障分析会、重新模拟、专家评审……
但SpaceX呢?
第二次发射安排在了一年之后。
又失败了?八个月后第三次发射。
又失败了?四个月后,第四次发射,这次成功了。
马斯克说:“快速失败,快速学习。在航天领域,没有人像我们这样敢用这么短的迭代周期。”
他也把这种快速行动的理念用在特斯拉上。
比如,当传统车厂用5-7年研发一款新车时,特斯拉用2年推出Model 3;当别人还在测试原型车时,特斯拉已经通过OTA在线升级修复漏洞、增加功能。
他不是不重视质量,而是坚信一件事:
行动本身会带来信息,等待不会。
3.拥抱失败:把负面反馈当作最好的教练
2023年4月,吸引了全世界关注、承载了马斯克火星梦的星舰,在发射成功上天之后几分钟,化作了一团昂贵的烟花。
但从SpaceX现场的欢呼声,甚至还有员工开了香槟庆祝看起来,这次星舰成功离开发射台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功了。
坐在现场一线观战的马斯克,情绪非常稳定。
或许你会问,这是为什么?
因为他认为,如果火箭可以顺利点火,升到足够高度,在人们的视野之外爆炸,还能给SpaceX留下大量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数据,他就认定这次实验性发射是成功的。
马斯克站了起来,双手举过头顶,面向房间里的人说:“干得漂亮。伙计们!这次成功了!第一次进入预定轨道肯定会有很多问题,但今天依然是了不起的一天!”
这种态度不是乐观,而是理性。
他坚信: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过程。
特斯拉早期交付Roadster时,车辆出现大量质量问题:比如车门关不严、电池续航严重缩水、电机过热……
传统车企的做法可能是低调召回、悄悄修复。
但马斯克要求团队:“每一个投诉都必须直接汇总给我。我们要主动联系用户,告诉他们:‘是的,我们搞砸了,但我们在修复’。”
他甚至会亲自给早期用户打电话道歉。
为什么?
因为负面反馈才是世界上最真实的用户数据。
4.深度工作:时间不是挤出来的,是规划出来的
很多人好奇,马斯克同时管理多家公司,一天怎么够用?
他的方法极其冷酷:时间切片+批量处理。
根据《埃隆·马斯克传》描述,他把一天切分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区间。
开会不超过5分钟?不是。而是说他为每一个任务分配明确的时间块,比如:
9:00-9:05:回复紧急邮件。
9:05-9:15:火箭发动机评审。
9:15-9:20:签署财务文件。
这逼着他必须极致优先级排序,这样才能把80%的时间用于推动关键事务。
另外,他大量使用“批量处理”:
邮件不是随时回,而是集中一个时间点回复几十封;
会议不零散开,而是集中在同一天;
甚至吃饭也经常是同样的食物,他曾连续吃一周热狗以免思考“吃什么”。
这样做不是为了“挤时间”,而是为了保护注意力。
因为,频繁切换任务带来的认知损耗,比我们想象中要大得多。
咱们来总结一下,“敢做”的方法论是什么?
它不是盲目拼命,而是:
用十倍目标倒逼创新;
用快速行动替代无休止规划;
用失败修正代替害怕犯错;
用时间设计保障核心精力。
这套系统方法,是马斯克挑战一个个“不可能”的行动论。
请记住,没有人靠走老路到达新大陆。敢做,才是把 “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终极答案。
三、“没有不可能”
有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
马斯克的“没有不可能”,听起来像一句热血口号,实际上是一套结构严密、层次分明的作战体系。
始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成于一套可重复、可扩展的方法体系:①十倍目标,而非10%;②快速行动,拒绝完美主义;③拥抱失败,才能更快成长;④深度工作,批量处理……当然,方法不限于此,还有他的极简工作5步法等等。
我们不需要造火箭,但我们可以这样做:
下次设定目标时,问问自己:如果必须实现10倍增长,我还会用现在的方法吗?
项目陷入停滞时,问问自己:能不能先推出一个最小原型?边做边学?
害怕失败时,记住:失败不是污点,是成功的来时路。
总觉得“没时间”时,反思一下:是我真的时间不够,还是优先级没排对?
写在最后
在你心中,马斯克是个怎样的人呢?你觉得从马斯克身上,能学到什么?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对了,笔记侠Global PPE(全球政经哲)26级课程将持续深耕全球创新高地,2026年美国模块硅谷&西雅图站课程再次启动。
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与中国的企业家和创业者,一起聆听特斯拉独特的企业文化和马斯克的管理之道,在全球创新的最前沿,了解顶级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做法。
这绝不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海外游学”。出海,是未来十年除了数智化之外的唯一机会,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AI,是未来十年除了出海之外的唯一机会,美国是AI的领先之地。
笔记侠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直插商业与创新的腹地——深度走访顶尖企业、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与当地真正“局内人”(企业家、创业者、高管)高频互动、深度讨论,目标明确:构建美国西海岸(硅谷和西雅图)生态的一手认知,链接关键资源,深度思考出海战略和AI战略。
为什么必须理解“PPE”(政经哲)?
因为商业的表象之下是经济逻辑,经济被政治力量塑造,政治运行于法律框架,而法律则深深根植于文化土壤。
笔记侠Global PPE(国际政经哲)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带你看透这层层递进的顶级决策认知框架。你将获得的,是与各领域(政、经、哲、法、商)置身美国的专家、企业家、创业者与高管人群开放交流的机会,他们提供的是普通海外游学无法复制的深度洞察。
与谁同行,决定你能走多远、看多深。
此行汇聚的,是中国第五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在高浓度、高质量的场域中,与最有可能定义未来的同行者实现认知的突破、资源的推进,思维的提升、价值的增强、情谊的缔结。
稀缺性,源于不可复制的组合:直击深层的认知框架+思想与实践引领的师资+第五代企业家同行者+深度本地链接。这构成了笔记侠PPE商学院校友圈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