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界9月17日消息
近期汽车圈的几则博主爆料,撕开了行业营销乱象的一角。
8月底,汽车博主吴佩曝光了“小订过万”的造假套路——有广告公司会在新车发布会前数月就策划数据,一边营造“爆款”假象吸引消费者跟风,一边用虚假热度哄领导满意。
他直言这种操作藏不住,等几个月后交付期或平销期到来,真实销量一曝光,谁在裸泳便一目了然,可即便知道“狼来了”的戏码难长久,仍有车企乐此不疲。
不到一个月,汽车博主“痛快舒畅”又吐槽起变味的“大定”模式。
原本“大定”是车企锁定意向用户、按需生产的良性机制:用户付定金换购车资格与权益,车企依订单优化产能,是供需两端的双赢。
可如今这一模式成了车企制造热销的“数据游戏”——订单时效从24小时压缩到1分钟,数据从破万吹到破10万,一场两小时的发布会、几百张PPT过后,车还没交付甚至钢板还在冲压,车企先收了几个亿预售款。
更甚者,在大定到交付的空窗期里,用铺天盖地的“提车定妆照”制造话题,勾起犹豫用户的购买冲动,把“营销心理学”玩成了糊弄观众的手段。
有趣的是,理想汽车CEO李想今天表态,理想i6将取消小订,还争取在发布会后第二天就交车。
他还提到车型配备原厂拖车钩,瞄准年轻人国庆露营、骑行的场景需求,试图用快速交付和贴合用户的设计,跳出数据造假的怪圈。
不知道接下来会不会有车企跟进,取消所谓的“小订”或“大定”。
其实“大定”“小订”本身并非天生的营销工具,它们最初是服务供需的合理机制,只是部分车企把它异化成了“数据泡沫”。
短期靠虚假数据或许能收割一波关注,但消费者终究会用交付量和口碑投票,唯有抛开“数据游戏”,踏实做产品、保交付,才能真正留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