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量一路狂飙的小鹏汽车,突然爆发“转向机门”事件。
在官媒新华社两次发文痛批施压之后,小鹏汽车终于从一开始的遮遮掩掩、瞒天过海,到如今大规模召回4.7万辆问题车。
何小鹏悬崖勒马,终于没有跌入深渊。
9月1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公布的一则召回公告,将新势力头部车企小鹏汽车,推向了风口浪尖。
公告显示,小鹏汽车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小鹏宣布自2025年9月15日起,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这是小鹏汽车创立以来的首次召回,而且召回接近5万辆,数量并不算少。
据悉,本次之所以召回这么多小鹏P7+,根本原因是零部件——方向盘的转向机,出现了质量问题。
具体是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转向机传感器信号波动,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转向助力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说人话就是,转向机可能出现故障,导致方向盘抱死,无法调整车辆方向,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对此,小鹏汽车将为车辆免费更换改进后的转向机总成,以消除安全隐患。
对于小鹏此次召回,有人认为这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重智能、重性能,轻质量、轻安全”问题。
也有人表示,这是小鹏汽车对消费者认真负责的表现。
事实上,关于P7+转向机的问题,早就不是新闻。早在今年春天开始,就有大量车主通过各种渠道投诉维权。
然而,小鹏汽车最初的选择并非坦诚与直面,而是试图“瞒天过海”,通过“偷偷打胶”等方式来处理,甚至曾用赠送积分试图消车主解维权舆论。
后来官媒新华社看不下去了,其旗下的《经济参考报》先后两次发文。
第一次是8月初发文,揭露了小鹏P7+转向机的问题。第二次是8月下旬,用犀利的言辞指出小鹏“一边隐瞒缺陷,一边更换部件”,还认为小鹏疑似“瞒天过海”消解汽车召回政策。
巨大的舆论压力之下,小鹏汽车终于实施召回。
由此可见,小鹏汽车的召回并非主动为之,而是在舆论压力,尤其是中央级官方媒体持续监督下的结果。
召回公告的墨迹未干,有两个问题如芒在背,其一,小鹏P7+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质量问题?
深入剖析这个“转向机”故障,其根源肯定不在于技术难度,因为这是汽车工业较为成熟的工艺产品,并不存在难以攻克的技术壁垒。
事实上其暴露的是,小鹏汽车产能极速爬坡期质量管控的失衡。MONA M03和P7+的爆卖,让小鹏订单短期内迅速积累,工厂全力运转保交付。
欣欣向荣的背后,质量管控的隐患悄然埋下,这些值得小鹏反思。
其二,“转向机门”事件爆发后,小鹏汽车为何一开始遮遮掩掩,不愿意主动及时召回?
2022年小鹏G9上市翻车风波,暴露出小鹏汽车内部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关键时刻,何小鹏挖来车圈铁娘子——长城汽车前二把手王凤英,二人联手对小鹏进行了深刻变革,终于将小鹏汽车救出ICU。
从ICU到KTV,也许是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滋生了一丝侥幸与傲慢,在“转向机门”事件上应对失据。
“胶水粘不住隐患,更粘不住消费者的信任”,新华社的评论一针见血。
好在官媒的持续报道和舆论的压力,最终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促使何小鹏悬崖勒马,找回了敢于正视和直面问题的勇气,最终做出了召回的负责任决定。
速度能造就爆款,但唯有安全与信任才能铸就品牌。经此一役,愿何小鹏真正将“做正确的事,而非容易的事”内化于心。
4.7万辆召回,不仅是小鹏汽车的“刮骨疗毒”,而且也是新势力的集体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