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汽车不再只是钢铁与橡胶的组合,而是搭载着数百万行代码的"轮上计算机",安全问题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在2025世界智能安全大会上的发言,揭示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面临的核心矛盾:技术创新一日千里,安全保障如履薄冰。这场关于未来出行的安全革命,正考验着整个产业的智慧与韧性。
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60%,L4级测试里程累计超过2亿公里,这些数字背后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出行体验升级。汽车已从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第三生活空间",消费者对电动化、智能化功能的期待水涨船高。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安全边界的无限扩展——传统机械安全之外,电池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新课题层出不穷。就像打开潘多拉魔盒,每一项创新都可能释放新的风险:黑客可能通过车载系统伪造紧急呼叫,自动驾驶算法可能在极端场景下做出致命误判,海量用户数据可能在云端传输过程中泄露。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指出的"功能安全与网络安全一体化挑战",恰是这种复杂性的最佳注脚。
面对多维度的安全挑战,单一解决方案显然力不从心。中国一汽专家王德平提出的"十大核心安全"概念,揭示了安全防护必须走向系统化。这需要构建覆盖"电芯-控制-系统-整车-云端"的全链条防护体系,就像为汽车打造一套"免疫系统"。在技术层面,既要突破全向主动安全技术实现360°防护,又要通过轻质高强材料提升被动安全性能;既要确保电池"零起火",又要实现车桩云协同预警。测试评价体系同样需要革新,当前仿真测试与真实场景间的"保真度鸿沟",亟需人工智能等技术来弥合。正如安全专家所言,在虚拟世界中暴露的问题越多,现实道路上的风险就越少。
但技术突破只是安全拼图的一部分。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发展更需要"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政策法规的顶层设计、跨行业的生态协同、国际间的标准对接。张进华强调的"全方位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正是看到了安全问题的跨界性特征。当一辆智能汽车同时涉及汽车制造、通信网络、数据算法等多个领域时,任何单打独斗的安全方案都难免挂一漏万。建立覆盖研发、测试、准入、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监管框架,推动形成全球统一的安全标准,这些制度性创新与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产业界已经意识到,没有安全这个"1",再多的技术"0"也终将归零。
CCRC-DSO数据安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