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现在买车最幸福的,恐怕就是消费者了。
因为新能源车的出现,硬生生把“车价”打了下来:
譬如以前15万预算,你最多只能买台合资A级油车,还常常遇到加价提车的情况;
可现在呢?同样的钱,已经能摸到合资B级,甚至部分C级车的门槛了。
照理说,这应该是皆大欢喜的事。
结果却是:
很多人一边买着低价的合资油车,另一边却疯狂的唱衰和诋毁新能源车——为什么会这样呢?
实话实说,我真挺好奇这事,所以特意去问了不少人。
结果发现,事情并不只是“利益被动摇”这么简单。
没错,新能源车的崛起,确实让一些人不好赚钱了,传统油车的生意也大幅缩水;
这类群体心生怨气、刻意唱衰的确实存在。
但比例没你想的那么大。
更多人,其实是认知被击穿了。
什么意思?
举个最常见的场景——
十年前你花20万买雅阁,开五年还能卖个10万,大家都夸你“有眼光”;
可现在,同样的预算,别人买了比亚迪汉、极氪007,不仅配置拉满、体验更爽,还比你便宜一截。
这种对比就像照妖镜,把过去你坚信的“买合资不亏”瞬间打破。
更要命的是,这些新车的出现,还反向拖累了你手里的老车:
二手价一路下探,本来还能撑门面的车,突然成了没人愿意接手的“包袱”。
这种心理落差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变成防御机制:
会用各种理由“自证正确”——说电池虚标、说新能源不安全、说行业是泡沫……
先别急着否定这个观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况:
2010年,老李刚工作那会儿,开的是一辆奇瑞。
可每次小区里奔驰一停下,他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同样是车,档次差了不止一点。
于是他暗暗立下目标:等我有钱了,一定换辆奔驰,证明自己也能“混得体面”。
这执念一放,就是十多年。
2023年,他终于攒够了预算,喜滋滋把梦想中的奔驰 c开回家。
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你告诉他:
比亚迪汉配置更高、极氪001性能更猛、问界M7空间更大,还都比奔驰便宜。
你猜他会怎么想?
不是不懂,而是根本无法接受。
因为这等于有人在他刚圆梦的时候告诉他:“你的梦,其实没啥价值。”
这感觉就像年少时喜欢的“白月光”,哪怕不是最漂亮的,哪怕条件一般,但多年后你终于娶回来了。
结果有人告诉你——你身边随便一个女孩都比她好。你能服气吗?肯定不能。
此外,不少燃油车的拥趸,本身就是铁杆的汽车发烧友,或者机械爱好者。
他们从十几年前就开始钻研“发动机几缸几升、变速箱AT还是双离合、底盘是麦弗逊还是多连杆”。
在传统车的世界里,他们积累了无数经验,也因此获得了不小的优越感。
可新能源车的崛起,几乎让这套“知识体系”瞬间失效。
你说电驱动哪有什么升降档?
三合一电机、电控一体化,普通人一脚电门就能体验到的丝滑加速,根本不需要再懂什么“几挡变速比”。
这就好比,你苦练了十年的算盘珠心算,结果一台计算器出来,让所有人三秒钟得出答案。
再牛的算盘师,也难免心里不是滋味。
所以他们的抵触,往往不是针对产品本身,而是对“自我价值被削弱”的一种本能反应。
因为在过去,他们的经验是“权威”;
而如今,他们的话语权被打碎,连朋友圈里聊车的话题也被新能源车主轻松抢走。
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反的不是新能源车,而是自己的地位和权威被动摇了, 不是吗?
下一篇:专业媒体发稿机构助力品牌高效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