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还有很多人坚信:
真正的好车,就该是合资的——而国产这班“新兵蛋子”,根本无法和那些百年车企相提并论。
但是市场销量证明,合资车正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抛弃。
因为就在刚刚过去的8月,全国销量排行榜前十的车型中,国产车已经几乎“统治全场”。
你猜,合资还有几款?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看。
首先,排在前三的,清一色都是新能源车。
第一名是吉利星愿,销量直接突破4.6万台,硬生生把一众合资老将甩在身后;
第二名是特斯拉Model Y,虽然依旧稳居高位,但压力也越来越大了;
第三名则是五菱宏光MINIEV,靠着极致的性价比,很快就是冲上了榜单。
至于说为什么是它们?为什么不是油车?
答案其实也很好理解——即,消费者的用车环境和心态彻底变了。
拿吉利星愿和五菱宏光MINIEV 来说,之所能冲上前三,靠的就是抓住了最广泛的刚需:
几万块起售价,却能提供低用车成本和智能化体验。
反观它们的竞品飞度、Polo这类合资小车,优势几乎被掏空:
油耗摆在那儿、油价越来越高,空间没优势,配置更是乏善可陈。
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怎么会买单?
诚然,你可以说这些小型电车存在续航焦虑问题,不像油车那么能跑。
但我都买这种“买菜车”了,你跟我说续航焦虑,这不是好笑吗?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我们可以看看小型车的销量榜,燃油车已经全面失守了。
惨烈到什么程度呢?
热门合资小油车能有个300的月销,就算烧高香了;飞度这种,甚至只剩23辆的销量。
其次,就是轩逸、秦PLUS DM-i、朗逸这三款车了。
它们分别排在8月销量榜的第4、第5、第6位。
这组榜单有意思的地方在于:
一个国产“钉子户”夹在了两台合资车中间,正好呈现出当下A级家轿市场最真实的态势——国产和合资,已经开始正面交锋。
先看秦PLUS DM-i,它能冲进前五,核心原因就两个字:降维。
价格直接打到7万多起,百公里油耗还只要.174升左右,而且空间不小、配置不低。
说白了,哪怕你是很传统的油车用户,体验完以后,也会被它的整体性价比撼动。
也正因为如此,这款车才能冲到销量榜。
轩逸虽然还在第四,但几乎是靠“惯性”和“地推”在撑。
优惠大到离谱,低配裸车七万多就能落地,但销量却开始止不住地下滑。
当然,合资信仰还在那里撑着,所以很多人还是会买这款车。
至于朗逸,情况和轩逸差不多,但相对轩逸而言,配置更给力一些,所以销量还不错。
一句话总结这一段市场格局:
A级家轿不再是合资的最后阵地,国产车已经开始逐步蚕食了。
再往后就更有意思了。
第七名是吉利博越L。
一款传统的国产油车,居然还能在新能源横扫的当下,靠纯燃油杀进前十。
这事放在两年前,谁敢信?
这说明什么?说明只要产品到位,哪怕不是新能源,国产车也照样有一席之地。
第八是比亚迪海鸥,和吉利星愿一样,定位都是10万以内的入门小车,几乎是把“买菜车”这个市场卷到极致。
你说它没技术?七八万的售价照样给你上刀片电池、ESP、车机语音、快充接口……
在这价位段上,合资车根本没得选。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第九和第十:
问界M8、售价35.98万起,小米SU7、售价高达21.59万起,竟然都杀进了榜单前十。
你要知道,这可是过去被BBA垄断的价位段。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挑战原本属于豪华品牌的“舒适区”了,甚至开始反超它们。
一句话:
从5万到50万,国产车已经不只是“替代品”,而是全线压上,全面开打了。
总的来看就是,国产车不光是在销量上赢了合资,而是已经全方位重塑了“好车”的定义。
说白了,曾经我们觉得好车=品牌+历史+合资标;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在实际体验后发现:好车=实用+体验+价值感。
所以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榜单,而是一道分水岭。
你会发现,我们这一代人买车,已经不再需要“仰望”谁了。
从今往后,不选国产,不是因为它不行,而是你还没看清它到底有多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