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汽车在海外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在海外发展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怎样在要求日益严苛的环境下谋求更好的全球化发展是中国汽车接下来全球化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问题。9月14日举行的全球化新市场专题论坛,围绕中国汽车全球化发展展开讨论。
全球化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江汽集团国际事业部经营管理部副部长陈伟提出,中国汽车出口即将步入平台期,进入体系化竞争阶段,各车企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更深入的本地化属地化运营。而中国汽车在“十五五”汽车的国际化发展,有几大机遇和挑战。机遇是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正成为中国汽车品牌把握全球新机遇的重要支柱;中国新能源汽车多技术路线并行,更好匹配全球多元的节能减排需求;领跑全球汽车智能化革命,重塑未来出行新生态。挑战是,逆全球化的浪潮中,新一轮的区域一体化正呈现出更强的排他性特征,不同区域集团日益呈现出排他性的特点,对内持续深化整合,对外不断高筑贸易与产业壁垒,进一步加剧全球汽车产业在标准、市场、以及供应链等方面的碎片化态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制约了中国汽车出口的拓展;中国品牌“内卷外挂”影响了可持续出海。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需要企业对国际化有深刻的认识:国际化不仅仅是市场的拓展,更是一场公司全体系走向全球的变革,它将深刻地涵盖到用户与市场洞察、技术与产品开发、质量与成本控制、制造与采购保障、营销与服务扩大、品牌与用户运营六大维度的系统性工程。企业需要在六个方面持续提升竞争力,才能更好出海。
到203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达到3600万辆,占全球产能的40%,出口量有望突破9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占比正逐年提升,目前已稳步达到20%以上,这为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奠定了总量基础。万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优咔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勋宏表示,智能网联汽车出海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智能网联汽车出海过程中面临合规要求严苛,物料管理难度大,跨区域调货困难,本地化服务适配问题,资费成本高昂等挑战。IoT eSIM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车企解决智能网联汽车出海过程中的系列问题。目前已有数十万辆搭载eSIM技术的车辆实现出海。
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CTO)、萃星(安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刘刚锋强调,从循环利用和资源需求看,动力电池回收在能源行业将从补充角色到并驾齐驱的角色。尤其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全世界各国对动力电池回收有不同的规定,有的国家更重视经济效益,有的要求碳排放,提出一些环保、安全等领域的要求,需要企业全面应对。
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润清提出,随着中国汽车出海规模持续扩大,数据跨境也成为汽车出海产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也是提升出海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数据跨境合规能力决定了企业进入全球市场的范围,直接关联企业全球化增长的天花板;数据跨境流动效率影响创新发展速度。数据将成为全球出行领域研发的关键要素,关乎企业研发能力和全球竞争力;高价值数据应用重构运营模型,成为品牌定价的关键因素;数据安全塑造品牌信任,是无形资产的核心构成。数据跨境流动话语权影响规则制定。与此同时,国内外数据与安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全球约有146个国家出台了190余部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主权博弈日益激烈。企业在跨境场景中需具备意识,评估是否涉及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出境,必要时可由内部法务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业务管理部国际业务室主任赵情发布的《全球典型国家汽车准入技术壁垒分析》智库报告显示,应对相应技术壁垒时体系认证多维复杂,技术壁垒面临从汽车产品到全产业链的挑战,新兴壁垒是中国汽车出海面临技术壁垒的三大特征,且不同区域对于技术壁垒的要求或者挑战也不尽相同。应对技术壁垒,必须要解决合规和法规解读和理解应对问题,用全球的视野解码技术壁垒。
各方协同服务中国汽车新出海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冯拓介绍,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的快速增长,运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在汽车整车物流出口过程中,滚装运输是主要方式。今年上半年,通过滚装发运的车辆占总量的75%左右。其中,中资船公司的发运量仅占15%。为了补充运力短板,中国建造了一些大型船只,部分原从事内贸的船只也转投外贸运输,但仍有一定不足。同时,利用框架箱和整装船形式发运整车、通过海外集装箱进行运输、中欧班列和公路运输等方式也都在积极推进汽车出口的运输问题。为保障中国汽车出口,需行业、企业各方协力,提升运力和效率,加强与国际运输市场的沟通,提升中国汽车出海物流运输能力。
在绿色科技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吴保军看来,豪华汽车品牌需要一种感觉,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也之所以,洞察用户需求是中国高端品牌拓展国际市场的关键。要深刻洞察不同海外市场的不同需求,与用户产生共鸣,才能提升品牌认知和品牌溢价,甚至忠诚度。
安徽中鼎减震橡胶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陆春提出,中国汽车零部件出海,面临利润空间下降、研发周期缩短、供应合同不确定等诸多挑战,这对于零部件企业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可以激励零部件提升竞争力、借势走向全球。而零部件企业要想在海外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做好本土化,尤其是在一些汽车产业链并不完善的市场,构建相对完善的供应链体系,提升生产效率和制造成本可以帮助零部件企业获得更好的海外发展机会。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深研究员王东表示,全球化的环境呈现出世界政策“丛林化”,全球政治“右翼化”倾向,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经济民族主义和工业化潮流初步形成的特点,汽车行业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也面临国别与行业形势的新挑战,面临简单的组装模式难以持续,必须将产业链转移至目标市场,更多国家要求将整个生产环节本地化的挑战,因此,也将面对更多来自海外本土企业的竞争。为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应对海外市场的风险挑战,中国信保推出出口贸易险中的综合险+出口前附加险,特定合同保险,“次主权”业务和海外投资险中的兼并业务等服务,用出口信用保险服务汽车行业的海外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介绍,近年来,我国汽车需要应对,通信等跨行业企业的专利诉讼,因产品威胁对方市场份额引发的诉讼,因使用侵权配件被诉,专利许可公司通过收购专利发起诉讼等几类专利诉讼。为应对这些问题,他建议,企业管理需提升自身能力,行业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政府需出台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