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不久的成都车展上,国产新能源热度可谓爆棚,尤其是国产新能源展台前人头攒动,热度反映到了销量上。例如问界M8上市三个月,月销就能交出2W+台的逆天成绩;小米YU7一小时大定20万台预售记录正在转化为实际交付;新款蔚来ES8靠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也让品牌盈利看到了希望;但转头看向上市一个多月的奥迪Q6L e-tron,目前还在积累它的第一批忠实粉丝。
这种状态的原因其实很好解释,作为同一个售价区间的产品,奥迪Q6L e-tron确实有些违背市场的主流需求。家庭用户更倾向选择带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的问界M8;商务群体会被拥有换电体系+社区运营的蔚来ES8所吸引;至于年轻群体,谁能拒绝人生中的第一台法拉利FUV(小米YU7)呢?
从浅层分析看,貌似只有华为乾崑智驾®技术是奥迪Q6L e-tron的亮点,除此之外好像没有其他可以显摆的,难道传统豪华品牌又要在新能源市场经历一场滑铁卢?
所以懂哥很好奇,花同样的钱放着国产新能源SUV不选,义无反顾买奥迪Q6L e-tron的消费者到底是怎么想的?为此我们从选择购买奥迪Q6L e-tron用户的调查中,发现他们选择奥迪Q6L e-tron都有一个共性——非常看重具有百年造车功底的BBA,同时对于驾控和智能化也有要求。
“这车空间真的大,2995mm的轴距不是盖的 ,我180的个子,不管是坐前排开车还是坐后排休息,腿部和头部都很宽敞,完全不会有压抑感”。这是已行驶1000多公里的车主对于空间方面的夸赞,同时对于驾驶感受也赞赏有加,转向精准、底盘扎实、弯道上的信心很足。
智能化体验也是打动奥迪Q6L e-tron用户的关键因素,比如与华为合作的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在标线不清,面对突然闯入的社会车辆时处理得都非常从容;并且自动寻位泊车,循迹泊车都让用户满意。拥有亮度高、显示面积大的HUD也兼具了实用和科技感。
“之前网络上不都调侃BBA电动车是杂牌电动车吗?今天一试,发现事物的发展真的很快,停留在老眼光上看待事物是不行的”。这是又一位车主在体验奥迪Q6L e-tron后发出的感慨。
诸如其他的奥迪Q6L e-tron车主,购车心得也与上面两位用户如出一辙,喜欢有沉淀的豪华品牌,不接受半路出家的新势力,加上要求智能和科技感通通在线,那其实看下来,同价位同级别也只有奥迪Q6L e-tron符合他们的标准。
而正在观望奥迪Q6L e-tron的消费者,也有很多用户觉得奥迪Q6L e-tron 32.98万的起售价高了,同样的价格可以得到更大的空间,同样带华为智驾,还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等,那凭什么花同样的钱,去买一个配置看似更少的奥迪Q6L e-tron,难道豪华品牌是真有溢价?
市场上的质疑声,正是体现传统豪华车企和新势力们造车理念上的差异,不是传统车企不会用家电,而是他们不想。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家电上车就是一个简单采购组装的过程,而且,还有比家电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他们探讨…
当中国科技成为智能界顶流后,BBA乃至一些合资品牌也在转变思维,在我们端到端的驾驶辅助系统面前,传统品牌们的普通驾驶辅助系统还是缺乏说服力,多数系统会在暴雨/雾霾天气出现车道识别率下降、无法识别施工临时锥桶的渐进式摆放逻辑、固定策略无法适应驾驶者习惯,以及对加塞车辆的博弈策略过于教条等……
当国内众多品牌纷纷采用华为智能驾驶方案时,豪华品牌奥迪也加入了合作阵营,其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技术的Q6L e-tron备受瞩目。然而,奥迪的合作方式却显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执拗——它没有选择简单的“拿来就用”,而是坚持与华为进行深度定制。毕竟某些国内厂商对于辅助驾驶的宣传稍显夸大,宣传零接管,随便开,让用户对其过分依赖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从合作伊始,奥迪就不是单纯的采购方。双方工程师团队紧密协作,深入底层技术层面。华为乾崑智驾®技术强大的基础能力是基石,但奥迪更强调将其融入自身严苛的安全体系中。双方共同审视每一个传感器、每一行代码,确保系统不仅仅是“聪明”,更要达到奥迪全球统一的超越行业标准的安全冗余。
这种深度定制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传感器可靠性的极致关注。奥迪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再先进的智驾系统,如果传感器在恶劣天气或复杂路况下罢工,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奥迪他们为关键的激光雷达也专门研发并配备了清洗和加热装置。这不是简单的附加功能,而是经过精心设计和验证的解决方案:加热装置确保在严寒冰雪天气下,雷达表面不会结霜结冰,视线时刻清晰;清洗装置能在雨雾、泥泞路况下及时清除污渍,保持探测窗口的洁净。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装置,背后是无数次模拟极端环境的测试与优化,只为确保在任何情况下,系统的眼睛都明亮可靠。奥迪拒绝仅仅追求表面的“零接管”里程数字,更看重的是在最复杂的真实场景中,系统能否稳定、安全地运行并有效辅助驾驶者。
奥迪与华为的合作,更像是一场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深度共创。华为提供了领先的智能化平台和本土化经验,而奥迪则贡献了百年造车积淀的严苛安全标准、工程验证体系和对用户驾驶体验的深刻理解。这份“执拗”的深度定制,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源于对用户安全责任的深刻认知——辅助驾驶的便利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安全基石之上。
奥迪的执拗也让账面数据不好看:全系采用运动宽胎设定,即便是长续航版本也只能交出765公里的至高续航表现,反观小米YU7搭载100度的车型在配合低滚阻窄胎后,车型往往都能做出800+公里的续航表现,所以数据上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弯道中的稳定性,制动时的安心感,比账面多出的那几十公里续航更让用户信服。
不得不说在参数表格和账面数据为车辆说话的当下,消费者就越发地感觉到一件事:汽车正在失去灵魂,成为移动的家用电器。从赛场上走出来的奥迪却不想妥协。为了保持驾驶的原汁原味,每一台奥迪车都是源自同一个团队,从底盘减震器开发到底盘轮胎开发,都要经过上百种方案调整来兼顾奥迪DNA的运动表现和车辆舒适性,工程师通过对于机械结构的理解以及多年的经验为基准,还原了属于奥迪本身的驾控体验。更没有为了追赶上市进度而加快研发进程,仅仅是Q6L e-tron搭载的800V碳化硅电驱,就通过了70万公里的严苛测试,满足所有场景的可靠性需求。
所以我们也能看出,如果用户非要从配置单长度来抉择一台车时,那么奥迪Q6L e-tron毫不起眼,但是真正了解过这台车之后,你会发现这台车是把肉埋在饭里,并且越来越香。
只能说在喧嚣的电动车市场中,奥迪Q6L e-tron像一位沉默的匠人——它不追逐屏幕数量与娱乐配置的军备竞赛,而是将全部热情倾注于那些需要时间验证的细节,这种选择注定不会取悦所有人,但一定会打动那些用左脑估算价值,用右脑选择热爱的感性的理性派。其实不必遗憾奥迪Q6L e-tron没能成为街车,选择它的用户本质上在参与一场静默的投票:敢于在电动化浪潮中坚守驾驶本质,在智能化狂潮中尊重机械价值。对于那些厌倦了参数表格和配置竞赛的驾驶爱好者来说,这才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