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对中企出手了!
五家中国新能源车企,因维修垄断问题,面临高达4700万人民币的巨额罚款。
在国内,新能源车维修垄断现象同样让车主苦不堪言,维修价格居高不下,维修渠道单一。
车主们难道只能默默忍受高价维修?
在政策法规与市场博弈的当下,车主能否找到破局之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实现“修车自由”?
澳洲有个华人叫Eclipse,他自己公司有辆中国品牌的新能源皮卡,坏了想修,授权店在百公里外,配件还得等。
这事儿传到国内,不少人也吐槽,咱这儿新能源车维修也不省心,电池、软件都被车企攥着,第三方想修都没门儿。
车企为啥不让第三方修,开放维修真就不安全吗?
或许有人会说,车企不让第三方修,不就是想自己赚售后的钱,你看澳洲那几家,连诊断软件都不开放,这不就是逼着车主去授权店挨宰嘛!
这话有一定的可信度,之前听广东一位维修师傅说,现在修新能源车比燃油车简单,学徒学一个月就能上手,可车企就是不让第三方碰。
有个叫 “龙哥” 的汽修博主,就因为帮人修了几辆新能源车拍了视频,直接被三家车企告了。
后来才知道,车企售后毛利高得很!
新能源 4S 店售后毛利占 54%,比卖新车还赚,要是开放给第三方,这不等于把肥肉让出去?
但话说回来,车企也有自己的理,新能源车电池、软件都是核心技术,要是第三方修坏了,比如电池没装好出了安全事故,算谁的?
之前有律师就说,这责任划分没说清,车企也怕担责,不是单纯为了赚钱。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可能会念叨,开放维修哪有那么多风险?咱修家电不都找第三方吗?冰箱坏了找售后贵,找上门维修照样修得好,新能源车咋就这么特殊!
新能源车可跟冰箱大彩电不一样,比如电池包,里面全是精密零件,还涉及软件标定,那种修燃油车的师傅,没诊断软件、没技术参数,根本下不了手。
澳洲那边有规定,车企得把维修数据上传到指定平台,第三方花钱就能订阅,可咱国内虽有类似规定,却没车企因为违规被罚过。
不是第三方不想修,是车企不放手 。
就像你想修自家电视,厂家却不给你打开后盖的工具,你咋修?
不过也不能全怪车企,之前有第三方修完电池,没几天就出了自燃,车主找车企索赔,车企说不是自己修的不认,最后闹得一地鸡毛,这也是车企不敢开放的原因之一。
还有人会琢磨,澳洲都罚过国外车企了,咱国内也是时候整治一下了,你看澳洲对违规车企最高罚 1000 万澳元(约 4700 万人民币),咱这儿要是也这么严,车企肯定就开放维修了。
其实咱国内 2015 年就有规定,车企得公开维修技术信息,不能垄断。
可为啥迟迟没动静?
主要是新能源车和燃油车不一样,维修涉及电池安全、软件版权,这些规矩还没细化。
比如电池维修后咋保证安全,软件数据开放到啥程度,这些都没说清,监管部门也没法罚。
不过现在有变化了,欧美都在查车企维修垄断,咱国内以后说不定也会跟上。
就像之前手机维修垄断,后来规定必须开放配件,现在换个手机屏方便多了,新能源车以后说不定也这样。
有人可能还会担心,要是真开放维修,车企不做售后了咋办?到时候授权店少了,第三方修得又不靠谱,车主的处境就更难过了。
这担心多余了,你看燃油车,既有 4S 店售后,也有第三方维修铺,不也挺好!
关键是得有规矩,比如第三方维修师傅得有认证,修完电池得有质保,出了问题有保险兜底。
澳洲那边就是这么干的,第三方只要花钱订阅维修数据,按规范修,车企就得认。
以后咱国内要是也这样,车企赚该赚的钱,第三方也有饭吃,车主还能选便宜的,多好。
Eclipse 不也说嘛,希望中国新能源车企别像以前在越南摩托车市场那样铩羽而归,要是能把售后做好,打破国外常见品牌在澳洲的地位,那才是真厉害。
说到底,新能源车维修不是 “车企垄断” 和 “开放自由” 二选一的事儿,而是得找到 “安全” 和 “方便” 的平衡点。
车企别光想着赚售后的钱,把该公开的信息公开,第三方也得提升技术,按规矩修,监管部门把规矩定细点,该罚就罚。
这样车主修得省心,车企卖得放心,中国制造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