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召开,多位行业嘉宾聚焦中国汽车出海现状,梳理出当前面临的八大核心挑战,具体如下。
贸易保护主义
江汽集团国际事业部经营管理部副部长陈伟指出,中国汽车国际化挑战有以下三点。
一是逆全球化浪潮下区域一体化排他性增强,未来全球的格局将演变为多个区域中心并行的多中心全球化,这将加剧产业标准、市场、供应链碎片化。
二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多国加征关税、提高技术标准等,削弱中国汽车价格优势,增加合规复杂性。
三是中国品牌 “内卷外挂”影响可持续出海,既可能影响供应链质量与供应,又易降低海外消费者信任度。
数据跨境
中汽研汽车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汽研临港数据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润清指出,随着中国汽车出海规模持续扩大,以及中美、中欧之间在贸易规则和数字经济规则上的博弈日益加剧,数据跨境已成为汽车出海产业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目前,国内外数据与安全监管政策持续收紧。全球约有146个国家出台了190余部数据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数据主权博弈日益激烈。欧盟 GDPR 及新法规加强数据合规要求,多国对数据本地化存储和核心数据出境要求趋严,美国新行政令限制敏感数据。
“企业在跨境场景中需具备意识,评估是否涉及重要数据或大量个人信息出境,必要时可由内部法务或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 郭润清表示。
动力电池回收
苏州博萃循环科技有限公司 CTO、萃星(安徽)循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刘刚锋指出,随着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中国在锂离子电池产业、价格、供应链占主导地位,近十年电池制造成本降至原来的1/8。目前,很多国家都特别重视电池回收产业。其中,欧洲法规体系完善,从政策到法案系统推进,规划回收产能,对电池回收材料比例、锂回收率等有明确要求。
知识产权纠纷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信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指出,我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但知识产权布局却相对滞后。近年来针对中国企业的专利诉讼明显增多,尤其是随着出口规模扩大。例如,小鹏因钢板专利被诉、比亚迪与吉利在欧洲被诉、欣旺达在欧洲收到禁令。
“专利诉讼是正常的商业博弈,但我国车企处于出海初期,应对尚不从容。”王军雷表示,“标准必要专利问题亦不容忽视,如诺基亚起诉比亚迪等跨行业诉讼。中国汽车行业并非未交学费,但学费高昂,整车利润约2000元人民币,许可费占比可达10%。我们测算,知识产权投入产出比约为1:10,国家年收入约50亿元,但支出达300亿元,净支出逾200亿元。若万物互联实现,汽车、智能家居等均需通信许可,费用压力将进一步加剧,需积极寻求降低许可费,避免产业利润被过度收割。”
品牌认知
绿色科技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EO吴保军指出,中国品牌对豪华品牌认知存在误区,需跳出“高价格=豪华”“奢侈配置=豪华”等认知,关注客户实际需求与价值共鸣,如小米、迪士尼、星巴克等就是通过价值观共鸣吸引客户。
另外,吴保军强调,海外市场并非单一整体,东南亚、澳洲、新西兰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市场差异大,需精准洞察各国需求。例如,比亚迪“Shark”皮卡精准捕捉澳洲商用车市场需求,单月销量超 5000 辆,助力比亚迪在澳洲排名前四。
技术壁垒
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天津)有限公司业务管理部国际业务室主任赵情指出,中国汽车出海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技术壁垒体系认证多维复杂,智能网联、新能源趋势下,单一测试难满足准入要求,需复杂体系认证(如 R155、R156、R171-DCAS),且不同国家和机构要求差异大。
二是技术壁垒从汽车产品延伸至全产业链,如电池合规需覆盖全产业链。
三是新兴壁垒(道德壁垒、绿色壁垒)涌现,可能需要汽车行业对于相关的临近产业有全面了解才能满足全面的准入市场要求。
海运短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副秘书长冯拓指出:“在汽车整车物流出口方面,滚装运输仍是主要方式,上半年通过滚装发运的车辆占总量的75%左右。其中,中资船公司的发运量仅占15%。此前商务部曾提出‘国车国运’的倡议,后来我们建议暂缓推行,因当前自有运力仍不足,对整体市场发展尚不适宜。此外,集装箱运输是海运的另一主要方式,整体上中国汽车出口仍以海运为主导。”
据统计,目前全球远洋滚装船共计750艘左右。其中,中资合计57艘,占比仅为7.6%。“尽管近年来中国陆续建造多艘滚装船,包括比亚迪、奇瑞、吉利等企业不断投入新船,每年新下水的船只数量呈快速增长态势,但相对于全球大型海运公司,中国滚装船数量仍较少。”冯拓表示。
出口信保
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深研究员王东介绍,出口信用保险本质上是政府支持的、用于助力本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性工具,与一般金融工具不同,它具有政策性而非营利性。
王东指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恰逢一个较为不利的时间节点,面临世界政策“丛林化”、全球政治“右翼化”倾向、全球贸易环境恶化、经济民族主义、工业化潮流初步形成等挑战。
从中国信保的角度出发,王东建议企业关注该公司的几项产品,一是出口贸易险中的综合险+出口前附加险;二是针对个别国家推出的特定合同保险;三是试点中的“次主权”业务,支持地方政府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方式;最后是海外投资险中的兼并业务,试点支持海外兼并、重组和收购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