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中国新能源重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能源补给方式变革。伴随政策驱动、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的快速释放,重卡换电站的建设速度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充电模式也在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车队用户的现实选择。在传统柴油重卡依旧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充电、换电与燃油三种补能方式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的市场格局。
在中国“双碳”目标的驱动下,电气化转型技术也开始在重卡运输行业发挥主导作用。国内的主要卡车制造商诸如三一重卡、徐工重卡、一汽解放等正在纷纷转向电动卡车,从长远来看,重卡迈向全面电动化的趋势已锐不可当。
根据终端上牌数据统计,新能源重卡的销量在过去三年持续快速增长,2022年为2.3万辆,2023年增长至3.4万辆,2024年达到8.27万辆。2025年1至7月,中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量达8.22万辆,同比增幅达191%,全年销量预计突破18万辆。这意味着,新能源重卡市场已从边缘试点走向规模化推广。
与之同步的是重卡充电和换电基础设施的快速铺开。乘用车充电桩网络的快速普及为重卡充电提供了基础条件,但重卡的大电池、高功率特性决定了其需要专用的“大功率直流充电站”。因此,近两年以物流园区、港口、矿山、干线枢纽为代表的“重卡专用充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成为运营商和主机厂重点布局的方向。与此同时,换电站的建设也在提速,尤其是在煤运、港口物流等高强度场景中,换电站的高效率优势被充分释放。
在重卡能源补给方式上,充电、换电与柴油各有优劣。而电动卡车充电需综合考量总持有成本(TCO)、充电设施安装、充电成本及载重限制等因素。
从充电模式分析,其最大优势是电力价格远低于柴油价格,电动重卡每公里的能耗成本仅为柴油重卡的1/2甚至1/3,这对于年均行驶里程高达15至20万公里的重卡来说,全年节省的燃料费用极其可观,是推动其电动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其次,充电模式通用性强、设备成熟。对于有固定场站的车队,夜间慢充或集中快充可以较好满足需求,投资压力相对可控。但问题在于充电时间长,即便兆瓦级超充,也需要十几分钟甚至更久,这对追求高出勤率的长途运输形成制约。此外,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不容小觑,接入难、峰值负荷高等问题仍待解决。
从换电模式分析,补能效率极高是其核心优势。重卡换电过程仅需3至5分钟,与传统柴油重卡加油时间相当。这极大程度解决了电动重卡的出勤率和运输效率问题,避免了因长时间充电而造成的运营中断,特别适合高强度、多班倒的运输场景。其次,换电重卡的电池可通过租赁方式(BaaS)使用,这能将车辆的初始购置成本大幅降低约40%,使其更接近柴油重卡的价格水平,显著降低了用户的前期投入门槛。电池残值风险也能由运营方分担。然而,换电对电池包标准化和站点投资的要求较高,建设一个重卡换电站的前期投入巨大,远超充电站,电池库存成本大,跨厂商通用性不足。因此,换电模式最适合干线物流、港口运输等高强度、固定线路场景。
从燃油模式分析,其优势在于补能网络成熟,续航能力强,加油便捷。在偏远工地、跨省长途运输中,柴油仍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但其高排放和政策约束已让其在长期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持续推进,以及欧盟碳足迹管理有关规定,柴油重卡的生存空间将逐步收缩。
可以说,充电与换电正在蚕食柴油车的份额,但短期内三者仍将共存,并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各自发挥独特优势。
展望未来,重卡充电站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不少桎梏。首先,随着电池技术迭代,磷酸铁锂等方案在成本、安全性和寿命上的优势将进一步显现,大功率液冷超充和电池快换技术也会日趋成熟,推动电动重卡渗透率持续攀升。
其次,行业面临的挑战依旧艰巨。最主要的是电网接入问题,重卡充电动辄上百千瓦甚至上兆瓦,对电力基础设施要求极高,电网改造、储能配置和峰谷调度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资金压力也是一大挑战,无论充电还是换电,站点建设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商业模式仍需探索。
与此同时,机会也在孕育。运输干线充换电网络的规模化布局,则可能成为重卡能源体系的又一核心支柱。车网互动、电池梯次利用及回收产业链,也将成为降低长期成本、提升可持续性的关键。
对于新兴行业而言,决定胜负的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模式创新。当技术进步解决了续航与补能痛点,当政策红利降低了尝试门槛,当运营数据证明了商业价值,新能源重卡的规模化应用将如浪潮般袭来。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