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在国内市场,同样一条21寸的轮胎,国产品牌报价600块,国外大牌却要卖到1500甚至更高。
更夸张的是——
不少人看着国产的报价单,反而觉得“不放心”,转身就掏钱买了贵三倍的进口货。
这就有点意思了:
汽车都开始全面国产化,连新能源车都能碾压合资车了,可一到轮胎,大家却像是被“锁死”了一样。
到底是国产轮胎真的差了那么多,还是我们被某种“惯性思维”绑架了?
聊到这个问题,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
“国产轮胎性能不行,所以没人买账。”
这个说法不完全错,但真用过之后,你会发现,国产胎其实没那么差。
譬如,我自己就换过国产胎,开起来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耐磨是真耐磨,跑两万公里胎毛都还在;舒适性和干地表现也说得过去,正常通勤完全够用。
唯一不足的就是,雨天一脚急刹,能明显感觉到车身在打滑,刹车距离比原厂胎至少长了四五米;
尤其是高架匝道压过接缝时,那种横向“飘”的感觉,真让人心里一紧。
说实话,这方面国外大牌确实更稳。
可换个角度想:大多数人根本不会天天飙高速、跑赛道。
更多的时候,不就是上下班、买菜、接娃这些日常场景吗?
在这种用车环境下,国产胎完全能打,甚至算是更高性价比的选择。
那问题就来了——
既然够用,为什么那么多人宁愿多花钱,去买进口轮胎呢?
在我看来,一方面是“新车的装车率”太低了。
说白了,很多人换胎的时候,根本不会去研究什么胎噪、抓地、耐磨系数,甚至连规格型号都懒得细看。
就一个逻辑:照着原配买,绝对不会出错。
我身边有朋友就很典型:
他的车原厂配的是固特异,一条京东上700块,四条下来差不多2800;
而差不多规格的国产胎,只要400一条,四条一共1600,能省下1200块。
可他还是直接买了同品牌同型号的固特异。
理由很简单:我不懂轮胎,也没兴趣去折腾。
其实很多人心态也是这样——几年才换一次胎,多花一千来块也不是不能接受。
也就是说,相比省钱,少折腾、他们觉得心里稳才是第一位。
换句话说,如果新车出厂时就是国产胎,大家在三五年的使用里体验下来觉得没问题,下一次自然也更可能继续选择国产。
可惜,国产品牌在主流合资、新势力车型上的原配率还是偏低,导致消费者没有“强制体验”的机会。
所以国产胎要想真正打开局面,不是靠广告说服车主,而是要先赢下车厂。
另一方面,我是觉得国产轮胎的路走歪了。
这几年国产品牌在市场上拼命宣传的,基本都是“耐磨”“寿命长”。
听起来挺实在,但真懂车的人都明白——
耐磨意味着胎体更硬,而硬胎的代价就是胎噪大、舒适性差、湿地抓地能力打折扣。
换句话说,它和“安静、稳定、安全”这类消费升级后的需求,几乎是对立的。
但问题是,很多家庭用户一年跑不到一万公里,真不在乎能不能开到十万公里才换胎。
他们更在意的是——车里静不静、孩子睡得安不安稳、雨天急刹会不会打滑。
你这么宣传,家庭消费者自然就很难认可了。
当然,这也不能怪国产轮胎的厂家。
因为从诞生之初,他们的主力客户就是网约车司机。
对这类人群而言,价格低、耐磨强才是刚需,至于胎噪、湿地表现这些,没那么敏感。
结果就是,产品思路越来越偏向“跑得久”,却忽视了另一端的用户。
总的来看就是:
国产胎的问题,从来不是“用不了”,而是没能突破那道“惯性锁”。
说白了,虽然它不差,但原配率太低,让消费者没机会熟悉;
宣传方向又跑偏了,只会强调“耐磨”。
久而久之,大家习惯性地把它排除在外了,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