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负债203亿、宣告破产的威马汽车,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戏剧性重启。
9月6日,停更两年半的威马汽车公众号突然“复活”,发布《致供应商白皮书》,宣布本月复产EX5和E5车型。这个曾经与蔚来、理想、小鹏齐名的“造车新势力四小龙”,在负债超过200亿元后,竟然又一次走到了台前。
新股东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承诺初期投资10亿元用于设备升级和供应链恢复,并制定了三年内年产40万辆、五年内百万辆的宏伟目标。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回归,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又一春,还是资本不甘心的最后一搏?
从资本宠儿到破产重整
2015年成立的威马汽车,曾是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标杆。2019年,威马交付1.69万辆,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二位,仅次于蔚来。
然而曾经的辉煌很快蒙上阴影。2022年起,威马汽车连续被曝出店面大面积关门的消息,随后陷入停产、停薪等传闻。
财务数据揭示了威马的艰难处境:2019—2021年,威马汽车净亏损分别为41.45亿元、50.84亿元及82.06亿元,三年亏损合计高达174.35亿元。2023年10月,威马申请破产审查。
重整案提及的审计报告显示,威马科技集团经审计后账面资产总额为39.88亿元,负债高达203.67亿元,资不抵债明显。
神秘股东:深圳翔飞与宝能系的关联
今年4月3日,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批准了威马四公司重整计划,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和新股东走到台前。
天眼查信息显示,翔飞汽车2023年成立,法人代表为黄晶。深圳欣硕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同样是黄晶,该公司对外投资的企业出现昆山宝能汽车有限公司的身影。
宝能集团自身近年来也面临严重财务危机,此时通过关联公司接手威马,动机引人深思。翔飞汽车承诺集中集团力量,已从全国各基地调配并组建143人的专业团队,并正在加快招聘,形成400人的核心团队。
三步走战略与百万目标
新威马制定了分三步走的2025-2030经营发展规划,不可谓不宏大。
复兴阶段(2025-2026):2025年9月复产EX5/E5车型,确保年产销1万台,争取实现产销2万辆。同时海外破局布局泰国KD工厂,开拓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6年量产10万台。
发展阶段(2027-2028):年销量跃升25至40万台,高阶辅助驾驶车型量产,启动IPO筹备。
跨越阶段(2029-2030):2030年产量挑战100万台,营收1200亿,构造智慧出行生态圈,成为行业新标杆。
债务清偿:优先小额债权人策略
面对庞大的债务问题,新威马提出了梯度清偿方案。
债权金额在15万元(含本数)及以下的普通债权人,将在法院批准重整计划后的6个月内获得全额现金清偿。
债权金额在15万元以上的普通债权人,每个普通债权人除获得15万元现金清偿外,对于债权金额超过15万元的部分,将通过受领信托受益权份额进行清偿。
这一方案明显倾向于保护中小供应商,旨在快速重建供应链关系,为复产铺平道路。
竞争已是红海
威马停摆的两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工信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2025年,力争实现全年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除了“蔚小理”等传统新势力外,小米、鸿蒙智行等“新新势力”也已加入战局。技术层面,L3级自动驾驶车型已经获得有条件生产准入,而威马计划要等到2027-2028年才量产高阶辅助驾驶车型。
威马曾三次冲击IPO,均未能如愿。如今计划在2027-2028年启动IPO筹备,但资本市场是否还会相信这个故事,要打上一个问号。
复产基础:温州基地与政府支持
目前,威马的复产主要依靠温州制造基地。温州和上海政府提供了广泛的政策、财务和运营支持。
温州专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负责协调供应商解决历史合作问题,并指导深圳翔飞对接本地金融机构推进融资。同时推动“新威马”修复纳税信用评级与银行信用评级,为新威马提供复产、产线技改等方面的补贴。
上海政府也从多方面提供协同支持,为威马复产筑牢基础。这样的政府支持力度,无疑是新威马敢于复活的底气之一。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