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发现没有?每到极端天气,电车总会被拉出来“审判”。
夏天一到,网上就开始流行这样的说法:
“高温撕下电车的遮羞布,续航对折、充电难、车主哭着想换回油车”;
等到冬天,又换成另一种说法:
“寒潮一来,电车彻底露馅,取代油车只是笑话”。
这些声音看似有理有据,举的例子也很吓人。
可现实却是——越来越多人依然买电车、开电车,光是去年一年,销量就突破了1200万辆。
这就很奇怪了:
既然电车在高温低温下“毛病这么多”,为什么它还能越卖越火?
所谓的“天气撕掉电车遮羞布”,到底有几分真实?
我查了下相关资料,实话实说,这些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测试就显示:
在–7℃的环境下,把车内温度保持在22℃,电动车平均续航下降幅度接近40%;
如果车辆没有电池温控系统,降幅甚至可能逼近60%。
这并不是实验室的纸面数据,而是和不少车主的实际体验吻合。
比如有位北方比亚迪汉车主反馈,夏天百公里耗电大概13度电,冬天直接飙到20度电;
特斯拉Model Y的用户则说,夏天满电能跑接近490公里,冬天只能跑400公里出头,续航等于打了七八折。
高温下情况稍微好一些,但开空调制冷同样会增加电耗。
更麻烦的是,极端天气对“充电速度”的影响也很明显。
冬天快充桩原本三四十分钟能充满,很多车主反映要拖到一小时。
也正因为如此,北京一项调研显示:
夏天八成车主三天充一次电,冬天却几乎一半人不得不改成两天一充,甚至一天一充。
网约车司机更直白:“冬天基本上午跑一趟,中午就得去排队充电。”
所以,续航缩水和充电变慢,确实是电动车在“高低温下”普遍存在的现象。
只是,这些问题就等于“遮羞布被撕掉了”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因为技术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以上说的这些问题,在老车型上的确很明显。
但时间来到2025年,情况就不一样了。
最典型的,就是热泵空调的普及。
过去电车冬天取暖,全靠电阻丝“硬加热”,效率低不说,还直接拉高能耗。
可如今,蔚来ES6、小鹏G6、小米SU7等新车,几乎都标配了热泵系统。
它能从环境和电驱动系统里“薅热量”,效率比电阻加热高好几倍。
权威机构测算,加了独立热泵后,冬季续航衰减能从三四成压到10%–20%左右,差别相当明显。
电池技术也在进化。
宁德时代2023年推出的“神行”电池,就号称能保证“低温低电量下”的加速性能不打折,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再加上国内不少厂商在尝试“锂电+钠电”混搭,利用钠离子的耐寒特性,让电池在–20℃甚至–30℃环境下依旧能保持稳定输出。
也正因为如此,最近不少北方车主反馈:
新款电车冬天的表现比几年前好太多了——续航掉得没那么狠,车厢升温更快,充电也没以前那么“折磨”。
所以说,把过去电车的问题直接套到今天,其实已经过时了。
2025年的电动车,正在用技术,把“遮羞布”的说法一步步撕回去。
至于充电效率,那就更给力了。
以前大家最怕的,就是冬天排队充电还得等上大半天,搞得心态崩溃。
可现在,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2024年开始,头部电池厂和车企就把“超快充”当作核心竞争力来卷。
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纷纷推出4C、6C,甚至10C倍率的电池方案。
什么意思呢?
简单讲,就是过去充满一台电车需要一小时,现在可能只要5-10分钟,就能补能400–600公里。
比如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技术,在5分钟内补充400公里续航;
宁德时代的神行电池 plus,也能做到充电十分钟续航600km;
小鹏的新车更是直接把“12分钟补能450公里”写进了发布会…
再加上,各个车企都在快速布局超充桩,解决终端超充站稀少的问题。
就这种情况,再说“动不动的天气变化,撕掉了国产电车的遮羞布”,是真的站不住脚了。
总的来看就是:
所谓的“天气撕掉了电车遮羞布”,更多是把老问题拿来放大,却忽略了新技术的进步。
说白了,续航确实会掉、电耗确实会上升,但这并不是电车的“致命缺陷”,而是技术不断攻克的过程。
相比之下,油车上百年了,依旧有烧机油、排放高、油价贵这些问题,却没人说是“遮羞布”。
你说这种情况,算不算双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