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锂电池行业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专题:内卷整治有助于提升行业全球竞争力
报告共计:20页
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整治助力全球竞争力升级
在我国外贸增长的“新三样”——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亮眼的“双引擎”。2024年,我国锂电池出口数量达39.1亿个,创历史新高;新能源汽车销量1285.9万辆,同比增长36.10%,在汽车销售中的占比突破40%,且我国已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然而,行业高速发展背后,“内卷式”竞争带来的盈利承压、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凸显,如今一系列整治措施的落地,正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我国锂电池行业在全球市场占据显著优势,关键主材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全球出货占比超70%,动力电池领域更是表现突出。2025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Top10企业中,我国入围企业合计市场占比达68.79%,较2024年同期提升4.26个百分点,宁德时代、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持续领跑,同时远景动力等企业在欧洲的工厂也陆续投产,加速全球化布局。从规模来看,2024年锂电池板块营收增至2.25万亿元,2018-2024年复合增长率达21.80%,行业景气度可见一斑。
不过,行业盈利状况却与全球地位和规模不匹配。2022年锂电池板块净利润曾达2130.2亿元的高点,但2023-2024年持续大幅下滑,2024年净利润仅1101.4亿元,仅为2022年的51.7%。盈利能力也同步回落,2024年板块销售毛利率降至18.49%,销售净利率仅4.89%。产能过剩是重要原因之一,2025年1月碳酸锂产能超196万吨,同比增长70%,负极材料产能467.5万吨,同比增长40.94%,而同期碳酸锂、氢氧化锂等材料开工率均在40%以内,部分材料价格也显著回落,2024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较2022年下降81.53%,2025年甚至出现5.95万元/吨的低价,低于多数企业成本线。
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面临类似困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10年全球第一,2024年全球市场占比63.7%,全球Top20电动车品牌中我国占据11家,比亚迪更是在2024年实现营收7871亿元,首次超越特斯拉,销量也早在2022年就完成对特斯拉的超越,研发支出在2024年也领先于特斯拉。但整个汽车行业利润偏低,2024年行业利润4623亿元,较2017年的高点6883亿元大幅下降,利润率仅4.3%。“降价促销”成为行业高频词,2022-2024年,我国乘用车降价车型数量从104款增至272款,2025年1-7月,新能源车新车降价力度算术平均达2.2万元,非理性降价不仅挤压企业利润空间,也不利于行业长期发展。
为破解“内卷”难题,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陆续出台。2024年7月,相关部门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竞争,此后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明确要综合整治。2025年1月,《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发布,规范地方招商优惠政策;7月,相关会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要求,明确依法依规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同时,行业层面也积极响应,中汽协发布倡议,呼吁企业遵守公平竞争原则,不以低于成本价倾销;中国一汽等17家重点车企承诺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干法隔膜、磷酸铁锂、湿法隔膜等细分领域企业也先后召开闭门座谈会,达成价格自律、科学释放产能、暂停扩产等共识。
政策整治已初见成效。2025年以来,锂电池行业部分积极信号显现,8月宁德时代旗下一处大型涉锂矿山停产后,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5.95万元/吨的低点回升至8.65万元/吨,涨幅达45.38%,产业链价格非理性下跌态势得到缓解。同时,行业企业也更注重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通过提升产品品质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单纯依赖价格战。
从长期来看,锂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依赖规模优势,更需要健康的竞争生态。随着内卷整治的持续推进,行业将逐步告别低价无序竞争,向技术驱动、质量提升、盈利改善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未来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也将进一步巩固,为我国外贸增长和产业升级持续注入动力。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