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市内涝发生频率上升,不少车辆一夜之间变成“泡水车”。
遇到这类情景,车主应当如何正确应对?来看专家建议↓↓↓
先判断再行动
车辆熄火,严禁二次启动!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能源系统部工程师王金伟表示,车辆泡水时,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若车辆在行驶中遭遇涉水情况,先判断积水深度,积水未超过轮胎一半时,可低速通过;若水深超过该限度,应立即停车。
无论在行驶中还是停放状态,一旦发现危险迹象,如水位迅速上涨、车门难以打开,应第一时间破窗或开门逃生,撤离至安全高处,之后再联系保险公司和救援单位,切勿因顾惜车辆而冒险逗留。
另外,如车辆已在水中熄火,务必保持冷静,严禁尝试二次启动。发动机进水后,气缸内积水无法被压缩,若强行启动,活塞上行会挤压水体,导致连杆弯曲、缸体破裂等严重机械损伤,大幅增加维修成本。此外,保险条款通常将二次点火视为“人为过失”,保险公司可据此拒赔。
新能源车涉水能力更强?
那不一定!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泛宣传其动力电池具备IP67或更高等级的防水性能,在一定时间和水深内可保证安全,加之新能源汽车没有进气排气系统,涉水能力优于燃油车,这使得部分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可以轻松应对深水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王金伟介绍,尽管国家标准对电池系统的防水要求通常为IP67级,车企在验证阶段也会加大测试强度,确保电池密封可靠性,但在长期实际使用中,电池包可能因路面颠簸、轻微碰撞或震动出现结构损伤或密封老化,导致防水性能下降。此时若车辆涉水,不仅可能直接损伤电芯,更会埋下热失控和起火隐患。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系统(包括电机、电控单元等)虽配备绝缘保护装置,但积水的渗入仍可能破坏线束接口、高压连接器等薄弱部位的绝缘防护,引发短路甚至高压触电事故。
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电动汽车需在100mm深的水池中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至少500米,历时约1.5分钟。若水池长度不足,可重复试验,直至总涉水距离达标,且全程不得超过10分钟。
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于洋表示,强制性标准只是安全底线,即便车辆通过该项测试,也不代表能应对所有极端涉水路况。
新能源车涉水通过要领
保持更大车距、低速匀速通过,涉水后尽快驶至安全区域并切断电源,等待专业救援。
在确保人身安全并已妥善处置车辆的前提下,车主应及时拍照取证,照片需清晰显示车辆位置、车牌号、淹水高度及整体受损情况,并在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
保险理赔怎么做?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已为车辆泡水理赔构建了清晰框架。2020年发布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车损险主险条款已包含发动机涉水等责任,消费者购买车损险即自动享有涉水相关保障。
此外,新能源汽车还有自己的专属车险。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发布,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纳入保障范围,覆盖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等多种场景。新能源汽车因泡水导致三电系统损坏,也可通过车损险申请理赔。
消费者还需警惕暴雨后流入二手车市场的泡水车。这些车辆经不良商家翻新后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选购时务必仔细甄别,切勿因低价诱惑而盲目购买。
转发提醒!!!
水漫车轮,安全第一
别重启、别侥幸!
雨天行车
务必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郭跃),原标题《新能源车可以轻松涉深水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