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手机,还是汽车,几乎都有一些存在争议的设计。
比如直屏曲屏、取消3.5mm耳机孔、隐藏式门把手等等等等,过一段时间总会被大家拉出来讨论一次。
还记得今年5月份,黑马跟大家讨论过的,隐藏式门把手可能要被国家制裁了的事情吗?(传送门:车主狂骂!车企死都不改的“夺命设计”,终于被国家制裁了!)
当时有接近80%的朋友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已经成为了影响他们购车决策的关键性因素。
这次咱们再做个更详细的统计:
黑马在5月份的那篇文章中提到过,当时工信部已经在公开征集各界对《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上面各种罗列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
再加上,这两年陆陆续续发生过多起因为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弹出,延误救援时间的事件,有关隐藏式门把手要不要被取缔的讨论,愈演愈烈。
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对电动化强依赖,主要依靠车上的小电瓶工作,一旦猛烈撞击导致小电瓶损坏,或者撞击切断了感应线路,门把手就无法自动弹出。
虽然国标一直要求,门把手要在断电、碰撞、起火等条件下也能打开,但绝大部分全隐藏式门把手的容错都没那么高。
所以之前《汽车车门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里面也明确要求了门把手要有机械强度兜底,防止事故后门锁机械结构功能直接丧失。
而在仅仅过了4个月之后,这次又有消息称,监管部门是真的下决心彻底整治隐藏式门把手。
虽然目前还没有具体的草案,但经多方消息验证:
本月就将完成门把手强标草案讨论,后续可能会在法规中一刀切,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允许半隐藏及传统门把手,且必须带有机械冗余。
不过还是会给车企预留了一年的过渡期,预计将在2027年7月执行。
而且据说这次监管部门的态度非常坚决,文件这个月可能就会下发(小道消息)。
不过大家应该也注意到了,监管坚决一刀切的是“全隐藏式门把手”,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和车身融为一体的汽车门把手设计,且无法在断电情况下,通过机械结构从外部打开的门把手。
比如电控平推式,得靠电机把门把手推出来,才能开门;
又比如直接没有门把手,只在车窗上设置一个电动按钮用来开门。
而且这股风本来是特斯拉Model S上带起来的,一直是在国产新能源里面狂吹,结果这几年这已经刮到了燃油车领域。
什么奔驰E级、路虎揽胜星脉、大众朗逸Pro…
你说电车搞隐藏式门把手,还能找个续航的原因,油车搁这凑热闹这不就纯图人家好看吗。
不仅如此,隐藏式的车门把手不仅增加了零部件量,还提高了组建难度,维修成本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中新经纬的统计,10万-20万价格区间的主流燃油车车型,机械外把手更换价格在300元以内,有的甚至是100元出头就能搞定。
但像领克、比亚迪、蔚来等车型的隐藏式门把手,材料费用报价在400-1000元,工时费另算。
但是监管的态度表明之后,黑马发现,最近一些车企好像已经察觉到了什么。
近期发布的多款新车,都有暗戳戳的把隐藏式门把手改成了半隐藏式,甚至是机械式门把手。
一整个复古了属于是。
实际上黑马觉得,最初特斯拉Model S采用的隐藏式门把手的时候可能也没想到,这个玩意儿会在日后风靡车圈。
根本原因可能在于车企真找不到地方创新了。
不是说车企发展到现在就没活了,只不过你卷技术,参数说的再牛逼普通消费者也看不懂,你说体验吧,卷着卷着可能就数值膨胀了。
门把手就不一样了,大家看得到,每天都要用,在“内饰大屏化,外观同质化”的今天,门把手的设计就成了车企“颠覆性创新”的新战场。
你搞水平推出,我就按压式,今天搞内扣,明天就遥控,好不容易看到个像传统门把手的,结果根本拉不动。
一看,内侧是个微动按钮。
说句尴尬的,到现在黑马打车的时候还是会遇到不会开车门的尴尬局面。
所以归根到底,五花八门的车门把手只车企之间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产物,本质上是内卷的体现。
当监管发力,从安全出发强行掰正了已经有点走偏的路,对于车企而言也是一次警醒,毕竟汽车最终是服务于人的,当“美感”的代价是“安全感”,反而是本末倒置了。
最后,来聊聊你觉得汽车里还有哪些没啥用的设计?
撰文:柯然
编辑:小马哥
上一篇:威马汽车能“复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