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发布一款新车,如果不在后续配上一张“上市1小时,订单突破XXX万台”的海报,似乎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爆款”。尤其是在新能源车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一款车若能迅速斩获海量订单,就仿佛自带了流量与话题,轻易吸引消费者眼球。
然而,动辄十几万甚至三四十万元的汽车,毕竟不是手机那样的快消品。它们的购买决策更重、周期更长。如果每一款新车都宣称自己“秒光”、“售罄”,而整个汽车市场的容量却是有限的——这繁荣,到底是真的火爆,还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数字表演”?
原阿维塔科技副总裁、首席营销官李鹏程曾在朋友圈发文透露,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至今,中国乘用车市场的小订数量已突破5000万台,“其中80%都在新车发布72小时内达成”。几乎在同一时间,知名汽车评论人吴佩也直言,有广告公司早在发布会前数月就已策划好“小订过万”的营销方案,“大家心照不宣,只是不愿点名。”
这些看似亮眼的订单数字,表面上映照着市场的空前繁荣,实则悄然揭开了行业“订单游戏”的遮羞布。
小订与大定:不只是文字游戏
要理解这场“虚假繁荣”,首先需理清所谓“小订”与“大定”的区别。
“小订”通常指消费者在购车意向阶段支付的一笔小额预付款,金额一般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有些甚至不到一千块就能小订。它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消费者可随时退款。对车企而言,这一数据更像是一种市场信心的呈现工具,用于向投资者、媒体和潜在买家展示新车的初步热度。
然而,正因其低门槛、高可逆的特性,“小订”数据的含金量存疑,转化率往往难以保证。也正因如此,它成了某些车企“注水”的首选环节。
相比之下,“大定”意味着购车流程进入实质阶段。消费者此时通常已确定车型配置,签署正式购车合同,并支付一笔金额更高(常见为1-2万元)、通常不可退还的定金。车企会据此排产,准备交付。
不过,即便进入“大定”,消费者仍可能享有“犹豫期”——一般1至3天不等,期间仍可取消订单。因此,即便是车企喜报中“大定突破X万”的数据,仍存在一定水分,真实转化率需待时间沉淀。说到底,最终的上险量才是真刀实枪的数据,有着无可争议的话语权。
对车企而言,“小订”数据本应是重要的营销工具,用于展示产品受欢迎程度。 然而,这些看似亮眼的“小订过万”数据背后,却隐藏着大量水分。一位不愿具名的车企营销负责人坦言:“这种做法在行业内的确存在,尤其是一些竞争力不足的产品,更倾向于采用这种非常规手段。 ”
为何热衷造假?流量焦虑与从众心理的合谋
车企之所以如此热衷于在订单数据上做文章,甚至不惜造假,根源在于市场竞争已趋白热化。
一款新车若能在发布初期就打出“小时破万”的口号,极易形成“热销爆款”的公众认知,进而触发消费者的从众心理——“那么多人抢,这车肯定不错”。这种心理效应在高价消费品决策中尤为显著,一张亮眼的订单战绩,往往能成为推动犹豫者下单的关键砝码。
就像笔者身边的一位朋友咨询笔者是否值得购买某网红车一样,他给出的理由是这款车几分钟订单破了几万台,这么热门的车大家都在抢,说明车子做得确实不错,自己也想买。
也因此,策划订单数据造假,几乎成了部分车企与广告公司心照不宣的合谋。据业内人士透露,已有专业团队为车企提供“小订过万”的全套营销方案,包括组织内部员工、经销商合作伙伴下单再退款,雇佣网络水军营造热销氛围,甚至提前数月编排销售话术、设计虚假订单截图。
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无疑是为了在信息爆炸的舆论场中快速抢占声量,制造“虚假繁荣”,误导市场与消费者。而事实上,不少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消费者,还真的成为这一股“虚假繁荣”的受害者。
不少网友向汽车情报新媒体反映,自己购买的某网红车,在提车后一两个月就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毛病,属于典型的PPT介绍非常的华丽,而现实品质却一塌糊涂。
毋庸置疑,这些宣传造势瞄准了普通人的人性弱点,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订单很火的车肯定没啥缺点,尤其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当下,这种手段被屡试不爽。
虚假狂欢之后,谁为泡沫买单?
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虚假的订单狂欢终将退潮。当新车发布三五月后进入批量交付阶段,真实的上险量与交付量便会逐渐浮出水面。届时,不仅泡沫破裂,更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首当其冲的是车企自身。基于虚高订单做出的生产计划,极易导致库存积压、资金周转困难,甚至扰乱整个供应链的节奏。一旦真实需求无法支撑产能,车企将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对品牌信誉与消费者信任的侵蚀。信任建立艰难,却极易崩塌。一旦用户意识到订单数据有假,不仅对该车型产生怀疑,更可能对品牌所有后续宣传持否定态度。
而从法律与监管层面来看,此类行为也已踩中红线。《反不正当竞争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均明令禁止虚假宣传与误导性营销。中国广告协会日前也公开发文,呼吁车企、经销商与营销机构严守底线,不得制造虚假订单数据。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多次出手规范汽车行业营销乱象。从上海车展前工信部等部门收紧辅助驾驶宣传口径,到五月商务部就“零公里二手车”问题召集车企座谈,再到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反对“价格战”等无序竞争行为——一系列动作表明,行业正逐渐意识到“数据造假”所带来的长期危害,并开始尝试刹车。
【结语】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尤其是智能电动车赛道,声量固然重要,但唯有真实的产品力与用户体验,才能支撑品牌走得更远。
与其将资源投入制造虚假订单、炮制营销泡沫,不如沉下心来打磨技术、改善服务、建立真诚的用户沟通。泡沫终会破裂,数据终究会回归真实。而那些愿意用产品说话、用口碑积累信任的企业,才真正具备穿越周期的力量。
毕竟,车,终究是用来开的——而不是用来刷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