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的浪潮下,人们对于一辆好的汽车的定义逐渐向智能化转移,传统汽车品牌要如何迎接挑战、重塑品牌标签,是一个长久问题。
尤其是对于一些曾经的个性化、豪华小众品牌而言,当市场喜好开始趋同,保留品牌独特基因变得更不容易,融入市场主流似乎是一个必然选择。
比如smart,大家的传统印象中smart和MINI类似,都是源于都市、崇尚个性的品牌,甚至在“小而美”这一点上smart做得更具标签性。
而此前成都车展,smart正式发布了EHD超级电混技术,形成“纯电+插混”双线并行的技术路线,再结合smart当下精灵#1、#3、#5 的几款产品布局。
更迎合市场的混动路线加入以及类似精灵#5这类中型SUV的推出,任谁都会有一个疑问:“smart还会是那个smart吗?”
所以在新能源时代的当下,smart的未来走向何方?品牌的战略转型具体有哪些规划?
成都车展现场,smart品牌全球公司CMO 张明霞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会在技术路线和产品多元化上持续尝试,不局限两座,希望在五年内变得更主流,而不是守着小众市场。”
当然,拥抱主流市场并不意味着完全舍弃品牌独特基因,两者之间如何取舍把握,也正是摆在smart高管们面前的任务。
比如面对部分用户认为smart车型越做越大的质疑,smart品牌全球公司CTO 羊军采访中也强调:smart的焕新之路旨在借助智驾、智舱技术,在纯电转型中寻找更主流的细分市场。
小巧灵活仍是smart的核心优势,但新车在空间利用上更加高效,如精灵#1与精灵#5虽车身长度增加,但内部空间远超同级别车型,保持了“紧凑于外,宽适于内”的设计理念。
个性化仍是smart的定位,但品牌将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微妙平衡。
未来,smart将继续以都市出行为核心场景,通过EHD插混技术满足用户从短途到长途的多样化需求,成为都市人群出行的首选品牌。
技术上,不局限于纯电,而积极是拥抱主流的混动路线是smart的技术方向。
产品规划上,除了smart车型变得越来越大之外,接下来smart的产品重点也将会放在偶数系列车型上,就如前几天刚刚官宣的smart全新纯电车型smart #2。
这台定位为双门双座的纯电动城市车型,完全可以看作是对初代smart fortwo的电动化传承,而初代smart fortwo自1998年推出以来全球累计销量超两百万辆,是对smart 品牌内核最佳的诠释。
smart#2推出,也将与现有#1、#3、#5车型形成覆盖精品个性小车到中型SUV的产品布局,尤其是smart#2这台更诠释品牌精神的小型车推出后,不管是在价格还是市场受众面上预计都会很好的销量预期。
而产品上不局限于小,也不会一味的变大,同时技术上纯电+混动双路线并行,smart的转型之路可谓节奏分明。
访谈内容摘录
以下是smart高管访谈QA重点内容摘录。
媒体:市场混动产品的纯电续航越来越长,smart的EHD技术在这方面的思考是什么?目前定的这些续航数据,背后是什么样的逻辑?
羊军:与传统增程技术相比,EHD在亏电状态下性能更优,动力可直接驱动,且配备了大容量电池(约40多度电),CLTC纯电续航可达252公里,满足城市日常使用及长途旅行需求。
对于主要在城市使用的用户,smart还提供了纯电版本,如精灵5号纯电版电池容量达100度,续航740公里,充分满足城市通勤需求。
smart未来将推出小电池插混版本,亏电油耗低至CLTC约4.4L/100km,显著优于传统燃油车,同时保持接近纯电的驾驶体验。而大电池插混技术的背后,是smart旨在拓展用户的使用场景,从城市到偏远地区均可轻松应对。
但总结下来,我们有三种电池配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用把混动和纯电划得那么绝对。
媒体:下半年国内6座新能源市场非常火热,smart也在逐渐变大。我想了解未来是否会推出更适合家庭使用的更大车型,包括是否会有轿车产品?
羊军:完善 smart 的产品型谱是我们规划的一部分。我们前期是单数产品线(精灵1号、3号、5号),明年偶数产品线也会推出(紧凑型A级车纯电smart #2已经官宣)。我们会不断丰富smart产品型谱。
媒体:这套EHD源自吉利雷神电混,领克、沃尔沃等也在使用这套系统。smart #5 EHD与集团内其他产品在定位或营销打法上将如何区分?
羊军:关于差异化,技术层面我们使用1.5TD EVO发动机与先进的雷神AI电控系统。虽然集团内其他车型也会采用该系统,但这套技术应用在smart是较新的。
第二是整车匹配与标定,每个车型由不同团队调校,会产生差异。大家可以去体验我们的车子,你能感觉得到我们团队的实力。包括上次在产业基地试驾,媒体对底盘调校反馈总体非常积极。
媒体:EHD混动车型在定价方面,如何应对已公布的同平台车型?
张明霞:第一是营销上,第二是价格上。营销上要在集团好的平台基础上再把这个“好”讲透。
smart的突破点我们也要讲好讲透,这是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我们设计语言不一样,包括我们的内饰、外饰,包括我们森海塞尔的音响,这些彰显了smart新奢的设计,秉承了精灵1号、精灵3号、精灵5号,是整个家族的传承和语言体系,这块也希望能够讲出品牌不同的区隔。
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我们的人群,我们既有在家庭上的助力,同时也有一直对高能的个体,对smart的语言和设计愿意买单的人群,这也是我们接下来营销的两大核心板块。
媒体:关于联名合作,以后会考虑做更多符合中国大众认知的IP联名吗?未来会不会把这些联名车推向量产?
张明霞:会考虑在中国做更符合本土用户喜好的联名。除了Disney、Keith Haring等,我们也做过与本土品牌的合作,未来会继续在符合品牌调性和用户喜好的前提下推进联名。
关于艺术家联名,IAA上会展示Keith Haring的量产车,兼具艺术元素和大众化量产的特征。由联名衍生的量产车型会推向市场。
媒体:智能化方面,smart现款车型智能体验不统一。未来是否会有统一的座舱硬件/软件平台,以及智驾的硬件/软件平台,从而在不同代际车型中保持一致性?
羊军:以智能辅助驾驶为例,我们将遵循集团的平台化规划,选择适合smart品牌调性的硬件配置。千里浩瀚系列有H1、H3、H5、H7、H9等不同产品,我们会挑选适配smart的方案,而非一味选择最贵或最便宜的配置,使智能座舱与辅助驾驶达到主流水平。
媒体:未来smart的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是怎样的?是全景规划还是多条技术路线并行?是否会加快推出速度?重新规划后技术路线如何定义?
张明霞:今年将在中国上市精灵#5的EHD插混技术产品。明年在中国计划推出两款偶数车型,其中一款仍沿用EHD插混技术路线,另一个偶数车型将在细分市场和品牌塑造上起到更大战略作用。
媒体:关于销售渠道与门店模式,半年来smart在店面或体验落地上有什么策略?
张明霞:我们在业务模式创新上采用D2C(直销模式下的区域代理制)模式。中国采取直销结合代理制,源自产品的加持,网络与投资规模在稳步扩充。除了会在一线、二线、新一线城市建立基盘,同时也因为添加了EHD插混技术线,我们也会在二线、三线及更低线城市,积极布局销售网络,以助力销量。我们会在渠道这一环节持续加强。
媒体:关于入门级市场与豪华属性的结合。入门级在电动化时代是否还能承载“豪华”特质?smart在电动和豪华、传承与创新之间应如何把握?
张明霞:这是战略层面问题。我们不想仅以车长或价格来定义入门级。我们坚持打造都市出行的精品小车,并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以精灵1号、3号为例,4.2米和4.4米的尺寸在控制之内,我们是有克制的,其实造大车更容易。
但通过设计、研发和制造来最大化内部空间。尽管车身略大,但我们通过技术、智舱和AI模型提升掌控感与操控感,让用户感到踏实、安全和可控。
在明年规划中,即使是精灵1号和3号,我们也会在“三电”核心能力上做突破。而且在智舱、智驾方面继续提升。偶数车型也会体现传承,但不会按照外界想象的固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