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七年,长安又一次在重庆智博会打出了“天枢”这张牌。
9月5日,长安汽车在智博会现场发布了全新的智能化品牌“天枢智能”。这是新长安成立以来,长安汽车举行的首场战略级别的发布会。
熟悉长安的行业人士都知道,“天枢”并不是新概念。早在2018年,长安就在重庆智博会上提出“北斗天枢计划”,那是长安从传统车企向智能出行转型的第一声宣言。彼时,长安提出打造开放的技术创新平台,计划到2025年构建超5000人的智能研发团队,在芯片、语音、高精地图等领域全面推进,并提出“2020年起不再生产非联网新车、实现100%新车标配驾驶辅助”。
到2025年初,“北斗天枢”已完成1.0阶段的既定目标。长安随即发布“2.0升级版”,提出未来3年不再开发非智能产品,并将在智驾、飞行汽车、人形机器人等方向同步推进“四大数智升级”。
在这个战略延续的背景下,此次亮相的“天枢智能”,更像是长安智能化体系走到“第二阶段”的集中成果。不同于以往平台或架构层面的规划,这一次,长安选择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底盘三大用户最直观感知的场景打包整合,形成一个具象可感的技术品牌。
智能化下一步怎么走?长安想明白了
如果回到2018年,当时行业对智能化的理解还停留在联网、OTA、语音交互等基础层面。而七年之后,“智能汽车”这个词已经被重新定义:从人车交互到软件驱动,从感知融合到端到端决策,新的技术周期几乎改写了整条价值链。还有一大堆走在前面的企业用另外的思路重整江湖。也正因如此,每一家车企都不得不重新思考:智能化这条路,还能怎么走?还能怎么赢?
所以,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技术发布,更像是一场路径选择的再出发。
再战智能化,长安拿出的不能是老套路。尤其在“新央企”这个身份下,智能化必须有新的打法,也必须带来新的答案。而“天枢智能”,正是那个窗口。
一个被反复强调、清晰可感的关键词——安全。
“我们智能化只做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如果不是亲耳听见,很难想象这句听起来像脱口秀段子的话,竟然出自一位央企董事长之口。
是“刻意回归”?还是“另辟蹊径”?抑或是行业发展真正走到十字路口,谁都绕不开的问题?当长安以“新央企”的身份推出智能化技术品牌“天枢智能”,并喊出“新长安 · 新安全”的口号后,这家从“微车”时代一路走来的传统企业,似乎正在重新定义汽车智能化的目标、边界与逻辑。
与其说长安想要在智能化浪潮中“站稳”,不如说它正试图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再看“智能汽车”,一切似乎都在加速:大模型上车、智驾城区化、软件定义底盘、车机OS迭代加快、感知融合AI化……但这些变化真正解决了什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炫技”背后,是否真的带来了可感知的安全体验提升?在过去两年里,围绕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安全争议不断发生,辅助驾驶误触发、车机系统卡顿、雷达盲区、OTA更新失控,乃至因为软件缺陷召回的车辆数量不断攀升。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召回总量达528万辆,其中超过40%与软件系统风险有关。
这正是朱华荣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的核心问题:汽车智能化的本质,不是体验优先,不是炫技升级,而是责任导向。尤其是对一家“新央企”来说,安全不是标配,而是起点;不是附加值,而是底线。
因此,天枢智能不是在复刻某种智能方案,而是在提出一种“智能安全”的全新范式——不仅仅关注驾驶过程的安全,而是从“人-车-环境”的交互关系出发,覆盖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数据安全在内的“泛安全”体系。
天枢智能,有什么新思考?
坦白来说,这场天枢智能的发布会,带给外界的新鲜感其实并不足,因为它其实不是一个典型的车企技术发布会。
为什么这么讲?不同于以往车企在发布会上展示“智驾有多强”、“算力有多大”、“车能干嘛”的策略,长安这一次把重点落在了“为什么这么做”上:技术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达成安全的路径。
天枢智能构建的“眼明、脑灵、腿快”三大技术底座,也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感知-计算-执行”标准答案,而是一次全面的升级闭环。感知层面,长安率先实现了多传感器融合模型,配合自主研发的VLA视觉语言模型,通过雷达穿透雨雾、摄像头多角度观察,做到全时、全域、无死角识别。更关键的是,这些识别数据来自百万公里级别的实路训练,真实场景触发的大模型迭代,让系统“越用越聪明”。这不是理想化的“训练数据”,而是真实道路经验的迁移学习。
算力层面,长安强调“脑灵”不是单纯堆芯片算力,而是要让算法逻辑真正像人一样判断——例如在胡同中面对临停电瓶车,该绕行、等待还是倒车掉头?很多传统智驾系统给不出答案,但天枢智能依托多模态AI模型和端到端控制路径,在保持计算效率的同时,引入预判机制,让车像“老司机”一样提前规避风险。
至于“腿快”,则是长安这次主打的底盘黑科技。“分布式电驱+线控底盘”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但长安把其细化到了10毫秒级别的执行响应——也就是比人眨眼快30倍的应急制动与修正能力。比如,在车辆爆胎的瞬间,天枢底盘可以通过独立控制四轮驱动与制动,在0.1秒内修正车辆行驶轨迹,避免侧滑或失控。这种极端场景的安全响应,不再是传统底盘系统能够比拟的。
如果说,“智驾”、“座舱”、“底盘”是智能汽车三大常规战场,那么长安此次围绕“安全”进行技术整合的底层逻辑,则是实现“系统性防御”。就像朱华荣说的,“安全必须是主动的、动态的,不能等问题发生再解决。”这句话本身就是对智能汽车产业长期“先功能、后责任”路线的反思与纠偏。
从天枢智驾的主动识别能力,到天枢座舱的健康安全布局,再到天枢底盘的“极限防控”响应,这些技术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围绕“用户的每一次出行都更安心”这一目标统筹规划。
尤其是在天枢座舱部分,长安不再局限于“能语音、能投屏”的传统定义,而是将座舱视为人的“第五空间”。通过构建AI智能体“One Agent”,实现跨平台调度、个性化服务和主动感知反应,长安正在重构人车交互方式。同时,零苯零甲醛的环保材料、纳米水离子空调、负氧离子系统、全向防晕车系统等“感官健康”设计,也被纳入智能座舱“安全体系”中。这不仅是体验提升,更是用户心理安全感的增强。
而在底盘安全方面,主动横风稳定系统、轮胎全状态监控、弹性波AI识别电池磕碰等创新功能,几乎刷新了我们对底盘“安全性”的认知:底盘不仅支撑驾驶,更是在全场景下的“主动安全守门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并不是纸上谈兵。在大会现场,天枢智能就搭载于启源A06、深蓝L06等车型中同步亮相,实现“发布即落地”。这意味着,长安已经走完了从技术储备到产品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智能化的真正壁垒——责任
天枢智能的背后,是长安耗时5年、2.4万研发人员参与的系统工程。
从2018年提出“北斗天枢”战略起,到如今天枢智能体系发布,长安几乎是以一个国家实验室级别的思路在构建智能汽车体系:建立智能安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六国十地的全球协同研发布局、主导制定智能驾驶分级标准,甚至还提前布局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等“后智能化时代”技术栈。
站在产业角度,长安的思考路径其实并不复杂:“当智能化成为行业标配,如何找到真正的竞争壁垒?”
长安找到的一个答案是:“让智能回归汽车最本质的使命——安全出行。”
在发布会上,朱华荣讲了一句更具穿透力的话:“长安要让每一次出发,不再只是抵达,而是把‘安全回家’这四个字,写进万家灯火。”这并非单纯的口号,而是一家中国汽车企业试图在下一阶段智能化战场上抢占制高点的“价值观宣言”。
在智能化进入深水区的2025年,所有车企都在找方向。
有人向算力要红利,有人向生态找出路,有人向设计提体验。但如果最终不能让用户在实际用车场景中获得“确定性的安全感”,这一切都可能沦为表演。
而长安选择从“安全”出发,或许不是最性感的方式,却是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一种提醒:不是所有智能化的未来都要靠惊艳堆叠来实现,稳得住底线,才配谈上限。
这是新长安的责任和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