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中国科协立项支持,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的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核心技术研讨活动在中国科技会堂举办,3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一线专家围绕相关议题开展交流研讨。本次研讨活动由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院长、教授黄合来担任执行主席,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员蔡孟池担任学术秘书。
主旨报告环节,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信息所所长陈琨作“公路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思考”报告,系统介绍了交通运输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进展和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及关键技术应用,分享对未来交通建设、运输体系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展望,提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低碳与数字化协同融合的建议。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鲍叙言以“浅述路测感知系统技术标准及发展趋势”为题,结合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及行业测试实践,系统梳理了路侧感知系统标准研制过程与应用探索,指出当前车端与路端存在需求错位、数据稳定性不足和运维机制缺失等突出问题,认为路侧感知作为车路协同和车路云一体化的关键基础设施,需要以场景需求为牵引,推动标准分级分类建设,探索硬件与算法解耦、感知能力持续优化,建立完善的功能安全框架与高质量运维体系,形成可规模化、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北京车百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资深研究员施乾作“‘双智’协同发展背景下智能网联城市道路建设思考”报告,结合先导区、“双智”和车路云试点实践,总结从设施加密到智能化融合的发展路径,指出当前存在需求不聚焦、数据利用不足和协同不畅等问题,提出以实际治理和车辆应用为导向,推动设施多元化、感知融合化和数据价值化,形成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自由发言环节,与会专家围绕智慧公路建设成效、车路云一体化推进路径、行业标准验证机制等话题,结合研究专长发表各自见解。其中,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刘志罡分享了车路云一体化基础设施分级定义研究的工作进展,通过逐级区分包含不同硬件组成及软件功能的智能路侧基础设施能力,形成对路侧基础设施分级体系建设的支撑,牵引“车路云一体化功能场景路线图”制定工作。黄合来教授提出“重构规则、重建设施、重组需求”的思路,认为单车智能与车路协同需融合发展,逐步形成可落地模式。
大家一致认为,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突破了传统单车智能“感知受限、算力孤立”的发展瓶颈,可围绕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智慧园区等多类场景,构建基于“分层解耦、跨域共用”云控基础平台的协同感知与决策体系,通过建立覆盖路侧设施性能、车端协同响应与云控服务效能的标准化测试流程,实现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技术的规模化部署与运营成本优化。
会后,专家们赴小米汽车工厂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整车研发与制造等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佟蕊
审核|薄颖
编辑|原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