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全面进入红海竞争,“价格战”持续加剧,行业普遍面临“增收不增利”的困境——要份额就往往需牺牲利润,保利润则可能丢失市场。即便如比亚迪这类具备垂直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若陷入“以利润换销量”的短期策略,也绝非可持续之道。
在这一背景下,“以核心指标洞悉市场变化”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销量增速、利润率波动、区域市场渗透率等数据,正在清晰传递行业转折的信号:仅靠国内规模扩张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唯有精准识别指标背后的市场逻辑,才能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市场驱动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从早期政策推动,全面过渡到以产品力为核心的竞争阶段。在补贴退坡、“裸泳”现形的当下,消费者对续航、智能配置、性价比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与此同时,三四线及农村市场虽成新增长极,却也带来新的挑战。这些区域价格敏感度更高,用户对购车与用车成本极为关注。企业若想抢占这类市场,就必须强化成本控制与售后体系建设,其难度远超此前在一二线市场的布局。显然,仅靠国内“价格换份额”的模式,已难以持续。
面对市场之变,比亚迪并未被卷入内耗式价格战,而是将战略重心更多投向技术研发与海外拓展,坚持“技术为王”的核心理念。在国内,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核心技术,构建差异化产品护城河,规避低层次价格竞争;在海外,则瞄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较低、利润空间较大的蓝海市场,推动高质量产能出海。
截至目前,比亚迪已进入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在泰国、巴西、德国等市场成为销量领先的新能源品牌。例如在泰国,通过本地化生产贴合需求的车型,2024年其新能源市占率已突破30%;而在欧洲,ATTO 3、汉等高端车型逐步打破欧美品牌垄断,建立起高端品牌认知。这些海外成果不仅贡献更优利润,更推动比亚迪由“中国车企”向“全球车企”战略转型。
全年460万辆的销量,不应被简单视为规模目标,而是比亚迪全球布局的新起点。在这盘大棋中,我们既看到其立足国内的理性——不盲目追逐短期销量,坚持以技术加固护城河;也可见其放眼全球的视野——借助核心指标洞察市场,于海外开辟新增量。这种拒绝被短期利益绑架、坚定长期主义的战略定力,不仅展现出中国制造领军者的姿态,也为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提供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