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不仅在国内车展上是主角,在刚刚开幕的2025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宝马、奥迪一改昔日保守姿态,均携全新电动化产品登场。奔驰带来了基于全新MB.EA平台打造的GLC EV,宝马推出了基于新世代平台的iX3,奥迪则展示了设计前卫的Concept C纯电双座跑车。
全新奔驰GLC EV
奔驰在本次车展上亮相了全新奔驰GLC EV,作为奔驰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车型,新车是基于全新MB.EA纯电平台打造。虽然复古的外观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这款车采用了800V高压架构,支持320kW超快充,充电10分钟可增加260km续航。同时,其纯电续航达到了735km,可以满足主流用户对续航的需求。
另外,车内还搭载了39.1英寸MBUX超联屏,这应该是奔驰到目前为止搭载的最大车载屏幕了。全新奔驰GLC EV相对于燃油版在轴距上还增加了80mm,达到2970mm,车内空间将有明显提升,并提供了128L前备厢。可以说,全新奔驰GLC EV无论是在科技属性还是实用性方面,相对于奔驰现有电动车都有了不小的提升,而这款新车预计明年就会在国内生产。
新世代BMW iX3
宝马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比较受关注的车型当属新世代BMW iX3。作为Neue Klasse平台的首款量产车型。新世代BMW iX3采用了“全景iDrive视平线投影”技术,通过超近距投影在挡风玻璃上投射40英寸4K画面。动力方面,新世代BMW iX3搭载第六代eDrive电驱系统,CLTC续航达900km,充电10分钟可补充350km续航。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中国市场,新世代BMW iX3中国版将深度融合本土AI大模型,适配微信、支付宝等高频应用,并针对复杂路况优化底盘调校。宝马似乎已经认识到,要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必须深入了解中国用户的需求。
奥迪Concept C概念车
奥迪推出的Concept C纯电双座跑车,设计灵感源自1936年Auto Union Type C赛车和2004年第三代A6。这款车首次在奥迪敞篷车上采用电动伸缩硬顶,可在保持整体造型的同时实现敞篷驾驶。
内饰方面,Concept C配备环抱式座舱和可折叠10.4英寸中控屏,物理按键均使用阳极氧化铝材质打造。量产版预计基于PPE平台打造,提供单电机后驱和双电机四驱版本,作为一款纯电跑车,它的续航将超过600km。
从豪门到“杂牌”的市场困境
虽然本届慕尼黑本土作战的奔驰、宝马、奥迪都是新能源车占据C位,但他们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近年来却遭遇了严峻挑战。
2025 年上半年,奔驰和奥迪在中国纯电车的销量分别下滑14%和23.5%,即使稍好一些的宝马市场终端价格也是惨不忍睹,指导价35.39万起的宝马i3甚至只需17万左右就能买到。价格大跳水已经是这些豪华电动车在中国市场的普遍现象。
传统豪华品牌电动车在中国市场遇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产品力不足。前期很多车型采用“油改电”策略,在传统燃油车底盘上硬塞电池,不仅空间利用不合理,还保证不了续航。
智能驾驶方面的差距更为明显,宝马i3采用Mobileye的EyeQ4智能驾驶芯片,综合算力2TOPS。而新近中国产品综合算力已超过2000TOPS。
另外,他们在电动化转型战略上明显出现了摇摆和放缓。去年3月,奔驰的股东大会上,CEO康林松也正式发布新能源调整战略,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改为“新能源车型占比达50%”。
今年6月,奥迪CEO高德诺宣布,撤回“2033年全面停售燃油车”的计划。宝马现任CEO奥利弗·齐普策,更是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这种战略摇摆反映了传统豪华品牌面临的两难境地:一方面要应对新能源趋势,另一方面又不愿过早放弃燃油车市场的剩余红利。
融合中国技术 提升未来竞争力
面对中国市场的挑战,传统豪华品牌们并没有选择放弃,纷纷开始了本土化技术融合。奔驰GLC EV的智能辅助驾驶和信息娱乐两大核心由中国团队主导开发。
宝马结合阿里巴巴、DeepSeek的AI大模型能力,打造更懂中国用户的智能个人助理,并融合华为鸿蒙生态,推出宝马数字钥匙、HUAWEI HiCar等数字化服务。
奥迪也直接选择了与华为合作,Q6L e-tron和E5 Sportback这两款纯电车,直接上了华为乾崑智驾+激光雷达。
当然,这些努力可能不足以让奔驰、宝马、奥迪立即重获昔日辉煌,但高端电动市场的竞争才刚刚开始。当传统豪华品牌认真起来,并将百年造车经验与新一代技术融合,它们依然可能找回自己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