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8 日,国内车市 8 月车型销量数据正式公布。当目光再次聚焦到自己关注的哈弗枭龙 MAX 时,其 3153 辆的月销成绩与 “三连跌” 的走势,着实让人费解 —— 这款曾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 SUV,为何在短短数月内便褪去光环?
回溯哈弗枭龙 MAX 的市场轨迹,其开局本是一片向好。4 月 16 日正式上市后,该车首月(4 月)便斩获 4069 辆销量,到了 5 月更是迎来销量高峰,以 8168 辆的成绩展现出冲击 “月销万辆” 大关的强劲潜力。
彼时,无论是行业观察者还是消费者,都为这款兼具产品力与性价比的车型感到欣喜,认为它有望成为哈弗在新能源赛道上的 “破局者”。
然而,销量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进入 6 月,哈弗枭龙 MAX 销量环比下滑近 2000 辆,仅余 6208 辆;7 月颓势进一步加剧,销量直接腰斩至 4025 辆,较 5 月高峰近乎 “砍半”。
当时,出于对这款车型的关注,笔者曾撰写文章7月哈弗枭龙MAX销量继续下滑,仅4025辆,还有翻身机会吗,呼吁哈弗品牌尽快重视销量下滑问题,及时调整策略,避免陷入更大困境。
遗憾的是,这份提醒似乎未能扭转局势。8 月销量数据显示,哈弗枭龙 MAX 的下滑趋势仍在延续,最终以 3153 辆的成绩收官,较 7 月再降近千辆,“三连跌” 的走势让其市场前景愈发模糊。
要知道,哈弗枭龙 MAX 并非没有核心竞争力 —— 上市时主打的 “四驱性能 + 两驱能耗” 概念,直接开启了平价新能源四驱的市场赛道;13.18 万元起的售价,更是让它在同级别车型中具备明显的性价比优势。这样一款 “起点不低” 的车型,如今销量持续走低,难免让人惋惜。
对于长城汽车与哈弗品牌而言,当下更重要的是正视问题:是市场竞争加剧下,产品差异化优势被稀释?是用户反馈的细节痛点未及时解决?还是营销策略未能精准触达目标群体?唯有尽快找到销量下滑的核心原因,拿出针对性的调整方案,才能阻止颓势进一步蔓延。
更关键的是,哈弗品牌需警惕 “销量不行就停产” 的老路。一款车型的停产,看似是及时止损,实则会伤害已购车的老用户 —— 不仅影响车辆后续的保值率,更可能导致售后维修、零部件供应等长期保障出现漏洞,最终损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信任度。
期待长城汽车能尽快行动起来,让哈弗枭龙 MAX 摆脱当前的销量困境,重新找回上市初期的市场活力,也给信任这款车型的消费者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