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去参加一个汽车圈的线下活动,旁边正好坐了个广汽的工程师,聊起他们家跟地平线的合作,那家伙眼睛都亮了!说现在开车跟以前真不一样了,尤其是试了昊铂 GT 之后,高速变道那叫一个丝滑,跟自己开了好几年车的老司机似的,后来才知道这车用的就是地平线的芯片。
说实话,之前我总觉得车企跟芯片厂商合作也就那样,无非就是买些零件攒一攒。可这次深入了解才发现,广汽跟地平线这事儿还真不简单。你别说,广汽这两年在智能化上的动作是真不小,今年三月份还专门搞了个 “星灵智行” 的发布会,说要在年内推出 L3 自动驾驶车型,2026 年初还要搞 L4 的规模化运营。一开始我还纳闷,他们哪儿来这么大底气,后来才明白,地平线的芯片在这儿帮了大忙。
就说地平线那征程 6 芯片吧,听着参数挺玄乎,什么算力几百 TOPS,支持全场景 NOA。我一开始也没太搞懂,直到工程师给我举了个例子,说以前的芯片处理摄像头信息,可能遇到复杂路况就反应不过来,现在征程 6 能接二十多路摄像头,还有激光雷达这些,不管是高速还是城区,都能应对。不过我得纠正一下,之前听人说征程 5 就能支持城区 NOA,后来才知道是我记错了,其实征程 5 因为算力有限,只能在城区搞搞 LCC,真正能扛事儿的还是新出的征程 6。
广汽这几年在供应链上的心思也挺多。不只是埃安的昊铂 GT,传祺的好几款车,像 GS4、GS8 这些,都用了地平线的芯片。你想想,这么多车型都用同一家的芯片,不管是研发成本还是后续维护,都能省不少事儿。而且听说他们还搞了个 ADiGO GSD 系统,说是能像 “第二大脑” 一样主动思考,这背后肯定少不了跟地平线在软件上的深度磨合。
不过有个事儿我一直挺好奇,现在车企都在搞智能化,为啥广汽偏偏跟地平线走得这么近?工程师跟我说,一方面是地平线的芯片确实靠谱,出货量都好几百万片了,另一方面是双方合作久了,从芯片到系统能打通,不像有些合作那样,硬件是硬件,软件是软件,最后凑一起总出问题。就像昊铂 GT,上市半个月订单就破两万,除了外观和续航,智能驾驶肯定也加了不少分。
我记得去年地平线的 CEO 余凯还专门去广汽埃安工厂提了辆昊铂 GT,说这车是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当时我还觉得这话有点夸张,直到上个月自己去试了一次,才明白他为啥这么说。尤其是自动进匝道的时候,不用自己动手调整方向,车子就能稳稳地进去,比我自己开还放心。不过有一说一,现在智能驾驶功能越来越多,有时候反而会让人有点依赖,这点大家开车的时候还是得注意。
广汽现在的计划是 2025 年智驾水平进中国第一阵营,2027 年冲全球第一阵营。这个目标说大也大,说小也小。毕竟现在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都在往智能化上扑。但从他们跟地平线的合作来看,至少在供应链和技术研发上,已经走在了不少车企前面。尤其是全栈自研这一块,能不依赖外部供应商,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这在以后的竞争中肯定是个优势。
不过我也有个疑问,现在用地平线芯片的车企不少,像理想、比亚迪这些都在用,广汽怎么才能做出差异化呢?工程师跟我说,他们会根据自己车型的特点,对芯片和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比如在交互体验和场景适配上下功夫。比如 AION Y 上的那个 Halo 车载智能交互方案,能识别情绪还能智能抓拍,这些都是根据用户需求专门优化的。
总的来说,广汽跟地平线的合作,不只是简单的 “牵手”,更像是在智能驾驶和供应链上的一次深度绑定。从芯片到系统,再到车型落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以后咱们买车,智能驾驶肯定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像广汽这样在这方面提前布局的车企,说不定能抓住不少机会。
对了,你们有没有试过带高阶智能驾驶的车型?感觉跟传统开车比,差别大不大?我反正觉得以后开车会越来越轻松,但也得时刻保持警惕,毕竟机器再靠谱,也不如人自己小心。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