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公路行者,他们的人生轨迹几乎全部铺展在绵延不绝的公路上。据统计,这些职业驾驶员每年超过300个日夜都与方向盘为伴,车轮成了他们最忠实的伙伴。与草原上自由驰骋的游牧民族相比,他们的生活少了那份诗意与浪漫,取而代之的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艰辛与寂寞。
驾驶室就是他们移动的城堡,承载着生活的全部重量。那些堆满货物的车厢,不仅是养家糊口的保障,更像是压在肩头的重担。而驾驶室里那方寸之地,既是工作场所,也是临时的栖身之所。
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如同大地的血管,而他们就是日夜奔流的血液。在这个被列为十大高危职业的特殊群体中,我们不时能看到女性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身影。在中国庞大的运输行业里,这样的女性随车人员数量惊人,已接近千万之众。来自河南的苗会玲,就是这个庞大群体中最普通却又最特别的一个代表。
在这不足五平方米的副驾驶座位上,她整整度过了十九个春秋。这个狭窄的空间见证了她七千多个昼夜的风雨兼程,也承载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老杨啊,你可是捡到宝了,有个'卡嫂'天天陪着你跑长途,咱们这些光棍司机可都眼红得很呢!"说话的是苗会玲丈夫老杨的同行好友。在货运司机这个圈子里,像苗会玲这样常年跟随丈夫跑运输的女性都被亲切地称作"卡嫂"。
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停车场上,总能看见"卡嫂"们忙碌的身影。她们大多提着塑料水桶和洗衣盆,步履匆匆却稳健有力。那些留着长发的"卡嫂"总习惯把头发紧紧地扎成马尾辫。她们穿着洗得发白的旧衣裳,常年风吹日晒让皮肤显得黝黑,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笑声能传得老远。
这会儿,苗会玲正和丈夫一起往货厢里装货物。夫妻俩配合默契,用结实的尼龙绳将货物牢牢固定。站在巨型卡车旁的苗会玲显得格外娇小,她脱下手套时,露出的手掌上布满了厚厚的老茧,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印记。
苗会玲看着掌心那些粗糙的老茧,心中却充满感激。曾经装卸货物时,即使戴上防护手套,她的双手也经常被磨得破皮,有时甚至能看到细小的血珠从伤口渗出,那种火辣辣的刺痛感至今记忆犹新。如今,这些厚实的老茧像天然的护甲一样,为她抵挡了大部分伤害,让她很少再受皮肉之苦。
说起"卡嫂"这个职业选择,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要知道,在成为卡车司机的伴侣之前,苗会玲可是个远近闻名的漂亮姑娘。那时的她在商业街经营着一家时尚女装店,每天打扮得精致得体,走在街上总是能吸引不少艳羡的目光,是整条街最亮眼的存在。
那会儿,苗会玲的爱人杨师傅在当地一家货运公司做司机,每月领着微薄的六百元薪水,而他们的小儿子刚踏进小学校门。这对夫妻因为早年读书少,在人生道路上没少碰壁,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为了让独子将来能接受优质教育,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三十出头的夫妻二人决定趁着身体硬朗多打拼几年。
2003年的春天,夫妻俩狠下心把家里的存款全部取出来,还向当地信用社申请了贷款,终于如愿以偿地拥有了人生第一辆重型卡车。可万万没想到,老杨接到的首单运输任务就格外艰巨——要从甘肃张掖高台县老家出发,横跨两千多公里将货物运抵雪域高原拉萨。
面对全新的卡车和充满未知的高原路线,苗会玲实在放心不下丈夫独自出车。她匆匆托付闺蜜帮忙照看经营的小店,又把年幼的儿子暂时安顿在兄长家中,义无反顾地登上了那辆开往远方的卡车。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次看似寻常的跟车,竟开启了她长达十九年的随车生涯。
大货车启程前的准备工作远比想象中复杂,尤其在面对未知路况时,每个细节都需要反复确认,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司机和随行人员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从轮胎气压到货物固定,从油量储备到应急工具,事无巨细都要确保万无一失。
当所有检查项目都确认完毕后,这辆满载货物的大货车才缓缓驶出停车场。苗会玲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内心交织着忐忑与兴奋。作为一个从未离开过家乡的农村妇女,她对这次远行既充满忧虑,又抑制不住对拉萨这座神秘城市的向往。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她的思绪也随之飘向远方。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这份初生的期待很快就遭遇了现实的沉重打击。随着海拔不断攀升,高原反应这个不速之客来得比预想中更快更猛烈。虽然夫妻俩来自甘肃,对高海拔环境本应有所适应,但在持续颠簸的长途跋涉中,3650米的拉萨海拔还是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当两人翻遍药箱却只找到空盒时,才懊悔地意识到,之前对自身适应能力的盲目自信是多么不切实际。
值得庆幸的是,夫妻俩的高原反应都不算太重,咬咬牙也就熬过去了。老杨看着妻子泛红的脸颊,故意逗她说:"老婆子,这身子越不舒服啊,说明咱们离圣城拉萨就越近咯!"他试图用玩笑缓解旅途的疲惫。
真正考验他们的第二道难关,是高原上变幻莫测的极端天气。出发时还风和日丽,苗会玲悠闲地倚在副驾驶座位上,欣赏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壮丽景色。可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转眼间就下起了暴雨,继而飘起鹅毛大雪,最后竟噼里啪啦砸下冰雹。两人的面颊都泛着不自然的潮红,分不清是高原缺氧还是被寒风刮的。
印象最深的是某个漆黑的夜晚,卡车在蜿蜒的山路上艰难前行。苗会玲刚靠着车窗迷迷糊糊打起盹,突然"啪"的一声巨响,鸡蛋大小的冰雹狠狠砸在玻璃上。刺骨的寒意夹杂着震耳欲聋的撞击声,瞬间从她右耳钻进脑海。她猛地惊醒,只见丈夫双手紧握方向盘,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被雨雪模糊的道路,嘴里还不停地安慰着受惊的她。那一夜,两人谁都没能合眼。
如果说前两个关卡是对身体的严酷考验,那么最终的挑战则直击心灵深处。2003年的青藏高原尚未迎来铁路贯通,崎岖不平的道路在暴风雪的肆虐下更显凶险,特别是在穿越格尔木五道梁那段时,长达24小时的交通堵塞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连续数日的奔波让苗会玲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整洁模样,脸上布满尘土与疲惫。即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年轻女孩追求美丽的本能依然驱使着她。趁着风雪暂歇的间隙,她小心翼翼地爬下车厢,随手捧起一捧晶莹的积雪,在寒风中完成了简单的洗漱。
高原的冻土路面异常湿滑,尽管她放慢脚步谨慎前行,还是不可避免地重重摔倒在地。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看似柔弱的姑娘始终紧咬牙关,没有发出半点呻吟。当她重新回到车上时,刺骨的雪水浸透衣衫,膝盖传来的阵阵剧痛反倒让她的神志变得异常清晰。
时隔十九年再度回忆那个夜晚,苗会玲的心脏仍会不自觉地加速跳动。就在五道梁公路刚刚贯通的那个漆黑雨夜,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她眼前上演——路基在暴雨冲刷下突然塌陷,接连数辆货车瞬间消失在深渊之中。她死死攥住车门把手,连回头确认的勇气都没有,生平第一次真切触摸到了死亡的冰冷气息。
当车轮最终碾过拉萨检查站的水泥地面时,苗会玲布满血丝的眼睛定定望着挡风玻璃前摇晃的平安符。那个被阳光镀上金边的红色挂坠,此刻在她眼中重若千钧。某个瞬间她突然打了个寒颤:若是这次没坚持陪着老杨出车,若是丈夫独自面对那些悬崖边的急转弯,若是......她不敢继续往下想。
在宾馆昏黄的灯光下,苗会玲望着丈夫开裂的手指和晒脱皮的脖颈,听见自己带着颤抖的声音在说:"往后你方向盘往哪打,我就往哪跟。"这句话像颗钉子,把她余生的轨迹牢牢钉在了这条蜿蜒的青藏线上。
她,不知何时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护身符。
然而,这趟艰辛的旅程才刚刚拉开序幕,首单货物才送达半途,返程的漫漫长路依然布满荆棘。拉萨的壮美风光,在他们眼中却只留下了疲惫的印记,远称不上是美好的记忆。
在这片广袤大地上,每一位功成名就的男子身后,必然站着一位非凡的女性。而那些日夜驰骋在公路上的卡车司机们,他们的伴侣更是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
当苗会玲毅然决定踏上随车之路时,她毫不犹豫地转让了经营多年的服装店铺。年幼的儿子小康被托付给兄嫂照料,只有在她难得的休整时光,才能将心爱的孩子接回身边。
如今苗会玲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平安符",她逐渐成长为老杨运输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合伙人,承担起了业务协调的重任。然而回想起最初随车出行的日子,这个农村妇女对货运行业可谓是一窍不通。
初出茅庐时,苗会玲只能从最基础的体力活开始学起,比如给卡车的水箱补充冷却水。在长途运输中,重型卡车的制动系统需要依靠水循环来散热降温,特别是在连续下坡路段,如果制动系统温度过高就会导致刹车性能急剧下降。因此每到山区路段,夫妻俩就会默契地轮流下车检查水位,及时补充冷却水。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货运行业里,每位司机都在与时间赛跑。老杨和大多数同行一样,为了多挣些辛苦钱,常常刚卸完一批货物就马不停蹄地联系新的运输订单。但优质的货源往往可遇不可求,很多时候要在物流市场苦等良久,有时等待的时间甚至足够跑完一趟短途运输了。
看到老杨为货源发愁,苗会玲决定主动分担这份压力。她盘算着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为丈夫寻找更优质的运输订单。然而,初次尝试就让她碰了壁——以往经营服装店时接触的都是女性顾客,如今要在全是男性司机的货运圈里打交道,她实在不知该如何开口。
正当苗会玲踌躇不前时,她偶遇了一位同乡的"卡嫂"。这位热情的大姐看出她的顾虑,拍着胸脯说:"妹子别担心,咱们光明正大做生意,姐带你一起!"说着还打趣道,"你就把这些大老爷们当成咱村头的婶子们来处。"
在老乡的鼓励下,苗会玲逐渐找回了当年当老板娘时的从容。她跟着车队跑遍了乌鲁木齐的货场、张掖的物流园、成都的批发市场,不仅摸清了各地的货运行情,更建立了自己的业务网络。有时候半夜在服务区休息,她还在忙着接打电话,为下一趟行程联系合适的货源。
苗会玲为人十分慷慨,经常主动把优质的货源渠道分享给同行们。起初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小苗",但随着她在圈内的威望越来越高,现在人人都恭敬地喊她"苗姐"。就连资深的杨师傅都打趣道:"我说话不作数,得听苗姐的。"
生活的重担逼着苗会玲快速成长,她不得不适应卡车上的艰苦生活。从寻找货源到核对账目,从办理各类手续到缴纳各种费用,再到采购日常用品,所有繁琐的事务她都处理得妥妥当当,让整个运输过程井然有序。
在运输路上,同享福容易,共患难才见真情。这对夫妻共同经历的每一分艰难,都化作他们感情的基石。
跑拉萨线时刺骨的严寒尚能忍受,反倒是酷暑的煎熬更让人难以招架。盛夏时节,卡车驾驶室的座椅晒得滚烫,人一坐上去就像铁板烧似的。车内温度高得能把人蒸熟,汗水不断从毛孔里涌出,等下车时全身都湿透了,活像刚从水里捞出来一样。
在长途奔波的日子里,他们常常要忍受长达十余天无法洗澡的艰辛。每当驶入服务区,那感觉就像是穿越荒漠的旅人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源泉。简单的热水擦拭成为了他们难得的清洁时刻,一个塑料桶、半盆温水就是全部的洗浴装备。
对卡车司机而言,货物的安全装载就是生存的根本。在所有货物中,化肥运输是最令人提心吊胆的。每次接到化肥运输订单,夫妻俩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惨痛的教训记忆犹新——那次因为防雨布没盖严实,倾盆大雨将整车的化肥都化成了水,辛辛苦苦跑车的收入就这样随着雨水流走了。更糟的是,一次疏忽不仅意味着这趟活白干,还得自掏腰包赔偿损失。
老杨仔细检查着每一寸篷布,粗糙的双手用力将厚重的防水布拖上车顶。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篷布,确保每个角落都被严严实实地覆盖,连一条缝隙都不放过。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消散时,车队开始了化肥装运工作。直到最后一袋化肥被稳妥地安置好,夜幕早已笼罩大地。但苗会玲的心里始终悬着一块石头,她借着微弱的夜光,小心翼翼地攀上三米多高的货车顶部,单薄的身影在风中摇晃着检查篷布的固定情况。
听到动静的老杨抬头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想起自己上个月从货车上跌落的情景,腰间的旧伤此刻似乎又开始隐隐作痛。情急之下,他扯着嗓子怒吼:"给我下来!"等苗会玲落地后,他又气又心疼地在她腰间重重拧了一下。
漫长的运输路途对苗会玲来说从来不是问题,日复一日的枯燥行程也早已习惯。唯独那深不见底的黑夜,总能让她绷紧神经。在黑暗中行驶尚能保持警惕,但停车休整时的黑夜才最令人提心吊胆。
每次到了规定的驾驶时间,苗会玲都会坚持让老杨停车休息。看着丈夫沉沉睡去,她却不敢合眼。因为看似安宁的夜色下,往往潜藏着最致命的危险。
在那个监控设备尚未普及的年代,公路上时常发生令人胆寒的案件,不少货车司机不仅货物被劫,甚至连性命都难以保全。某个漆黑的深夜,老杨早已沉入梦乡发出均匀的鼾声,警觉的苗会玲却突然发现几道鬼祟的身影正悄悄逼近他们的卡车。
借着微弱的月光,她清楚地辨认出这群人携带的危险工具:为首的握着一条细长的橡胶软管,同伙们则挥舞着明晃晃的金属棍棒——这正是令司机们闻风丧胆的"油耗子"团伙。这些专门盗窃燃油的不法分子作案手法极为娴熟,他们能在极短时间内破坏油箱锁具,将软管插入油箱,像抽血般迅速吸干整箱柴油。更可怕的是,若有司机胆敢阻拦,等待他的必定是雨点般的棍棒殴打。
这伙盗匪显然深谙隐蔽之道,清一色的暗色着装让他们几乎与浓重的夜色融为一体,若非苗会玲时刻保持警惕,普通人很难在黑暗中察觉他们的踪迹。情急之下她用力推醒熟睡的丈夫,惊醒的老杨反应敏捷,立即启动引擎,最终夫妻二人惊险脱险。要知道当时一箱燃油价值不菲,若让这群盗贼得逞,他们这趟运输又要白白损失近千元的血汗钱。
这就是公路上的生活,他们像是长在卡车里坚韧顽强的野草。路上的风沙吹皱了苗会玲的皮肤,也吹白了老杨的头发。
大部分时间,苗会玲的穿着打扮和男人无异。有一次因为路途短,她穿了一条长裙子,还抹了雪花膏。
“苗姐这么久不打扮,我们都以为你是男人喽!”朋友们的打趣却让苗姐红了脸,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些郁闷。
「漂亮。」老杨边说还边竖起了大拇指,原来,真正的美丽并不会消散,它会留在爱人的眼里和心里。苦涩的日子过久了,一点点甜,就能让她开心好久。
这对夫妻间的拌嘴也是常事,苗会玲总爱故意逗老杨,说他开车像在耍龙灯似的扭来扭去。要知道,卡车司机最忌讳别人说他车技不行,这话可把老杨给激着了。原本还打着哈欠昏昏沉沉的他,这会儿像打了鸡血似的来了精神。
说到跑长途的生活,除了穿衣、睡觉、开车这些事,大伙儿最好奇的莫过于"卡嫂"们怎么解决吃饭问题。服务区那些又贵又难以下咽的饭菜,夫妻俩一顿少说也得花上七十来块,这开销哪能天天负担得起?
他们自有妙招——在车上开起了小灶台。车厢里锅碗瓢盆一应俱全,切菜、爆炒、下面条全在这方寸之间搞定。驾驶室和副驾之间的空隙,铺块板子就成了他们移动的餐桌。
苗会玲最得意的拿手活是搓鱼子,这道甘肃特色面食她做得格外地道。只见她麻利地用剪刀把面团剪成小鱼状下锅,锅里腾起的热气熏得她眼睛微微发红。
"小康这孩子,最喜欢我亲手做的搓鱼子。"苗会玲的声音微微发颤,眼眶泛红,"这些年我尽力做个好卡嫂,却亏欠了孩子太多。"
每次短暂的相聚都显得格外珍贵,可黎明前的黑暗总会准时到来,夫妻俩不得不发动引擎,继续奔波在漫长的运输线上。
懂事的小康一直寄居在舅舅家中,所幸舅舅一家待他如亲生骨肉,给了他温暖的避风港。
记得有次出车途中,苗会玲接到了儿子的电话。听筒里传来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那一声声抽泣像刀子般扎在心上。夫妻俩当即调转车头,赶回家中。见到父母的小康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紧紧搂住母亲哭诉:"妈妈,求你别去跑车了,要去就带着我一起!"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这对夫妻最终决定带着小康体验了两天的短途货运。亲身实践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这次经历让小康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开始主动分担家庭责任。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父母特意为小康购置了一台支持视频通话的设备。从此以后,每当夜幕降临,跑车途中准时视频通话就成了他们雷打不动的约定。
在副驾驶座上的苗会玲总是先和儿子聊上许久,然后把手机镜头转向正在开车的丈夫。专注驾驶的老杨既要确保行车安全,又想多看看儿子,只能快速扭头瞥一眼屏幕又立即转回去看路,脑袋不停地来回转动,活像个不停摇晃的玩偶。
这方寸之间的驾驶室里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欢笑声,那份跨越千里的亲情反而在距离的衬托下愈发显得温暖动人。虽然身处不同地方,但通过那方小小的屏幕,他们的心却从未如此贴近过。
光阴荏苒,当年那个稚嫩的小学生如今已顺利完成两年研究生学业,21万元的教育投入背后,是这对夫妻无数个在卡车驾驶室里辗转难眠的夜晚。
令人欣慰的是,他们的孩子始终保持着优异的学术表现,每次成绩单都让父母倍感骄傲。面对孩子继续攻读博士的志向,这位母亲展现出了坚定不移的支持态度——无论未来需要多少教育经费,他们都会竭尽所能为孩子铺就求学之路。
在中国庞大的物流运输行业中,像她这样的女性从业者数量已接近千万。这些被称为"卡嫂"的群体,与她们的丈夫一样,常年奔波在纵横交错的高速路上,经历着风吹日晒。她们不应只是默默无闻的幕后支持者,她们坚韧的身影同样值得被关注、被歌颂。
漫长的运输途中,这位母亲结识了形形色色的同行者:有并肩作战的"卡姐"们,有年轻力壮的"卡弟"们,甚至还有跟着父母跑运输的"卡娃"们……
有一位留着干练短发的女性卡车司机,同行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卡姐"。令人意外的是,她的副驾驶座上总是坐着自己的亲弟弟。这位女司机不仅驾驶技术娴熟,装卸货物时更是动作麻利,丝毫不逊色于男司机。她结实的手臂肌肉线条分明,初次见到她的苗会玲一直误以为这是个年轻小伙,直到听见"卡姐"开口说话时清澈的女声,才恍然大悟。这正应了那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巾帼不让须眉。
在路上,我们还能看到另一种特殊的生活场景:以车为家的卡车家庭。有些年轻夫妻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幼儿,把狭小的驾驶室当成了移动的家。这些稚嫩的孩子还不会完整表达,却已经跟着父母开始了漂泊的生活。这些年轻夫妇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滚滚车轮上追逐着对未来的憧憬。
每辆呼啸而过的大卡车背后,都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故事。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给司机们带来了各种职业伤病。他们中不少人常年与胃药为伴,肩膀和腰椎的疼痛更是如影随形。这些病痛已经成为这个群体难以摆脱的"职业标配"。
老杨就有这样一个特殊的习惯——为了抵抗长途驾驶的困意,他总喜欢把车载收音机调到最大音量。狭小的驾驶室里永远回荡着《鬼吹灯》惊心动魄的剧情。多年下来,这个习惯给他留下了永久的印记:现在和人交谈时,他总是不自觉地提高音量,因为他的耳朵已经不太灵光了。
光阴流转,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记得早年间跑运输时,连电子导航都没有,驾驶室里永远备着翻得卷边的全国地图。装卸货物全靠肩挑背扛,如今机械化设备普及后,不仅效率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司机们的安全有了保障。
车轮碾过岁月,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向前滚动。
同行的"卡嫂"们总在盘算着何时能结束这漂泊的生活,回到安稳的日常中去。
唯独苗会玲心里装着不一样的打算——等哪天告别了货运生涯,她要买辆舒适的房车,带着小康重走这些年车轮丈量过的万里路途。
前半辈子,她在副驾驶座位上书写了"卡嫂"的精彩篇章;往后的时光,她只愿专心演绎好母亲这个人生角色。
上一篇:别出心裁!广州市全国科普月主会场打造出了个科普“太阳系”
下一篇:9月6日新闻夜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