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智能驾驶圈又出了个大新闻,VLA 大模型横空出世,直接把智能驾驶的水平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你要是还不知道 VLA 大模型是啥,那可得好好补补课了。
简单来说,VLA 就是视觉 - 语言 - 动作模型(Vision - Language - Action Model)。这名字听起来复杂,其实理解起来也不难。以往的智能驾驶技术,要么就是单纯靠视觉感知周围环境,要么就是用一些简单的算法来规划行驶路线。但 VLA 大模型不一样,它把视觉、语言和动作决策这三个关键环节结合到了一起,就像给车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
你想想,咱们开车的时候,眼睛看到路上的情况,大脑理解这些信息,然后指挥手脚做出相应的动作,VLA 大模型就是在模拟这个过程。它通过对大量高清 2D 和 3D 视觉数据的学习,能够像咱们人类一样,清楚地 “看” 到周围的车辆、行人、交通标志这些东西。而且,它还能 “听” 懂你说的话。不管你是用普通话说 “找个附近的加油站”,还是用方言说同样的指令,它都能理解,并且根据你的要求规划路线。这点可太实用了,就好比你有个贴心的老司机,不管你说啥他都能明白。
再说说它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那也是相当惊艳。以前的智能驾驶遇到复杂路口、狭窄街道这些情况,经常会 “犯迷糊”,但 VLA 大模型可不会。就拿北京望京那种车多人多、路口复杂的路段来说吧,搭载了 VLA 大模型的车,表现得跟老司机一样从容。在城区导航的时候,它能自己识别出拥堵路段,然后动态调整路线,避开堵车。遇到加塞的情况,它也不会慌张,而是采用一套很人性化的策略,既能保证通行效率,又不会开得太激进,稳稳当当的。
还有那个空间语义理解功能,简直绝了。在一些视野不好的地方,比如被公交车挡住视线的路口,或者是桥洞这种特殊路段,它能提前感知到潜在的风险,然后主动减速,安全通过。这就像老司机开车的时候,总能凭借经验预判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提前做好准备。
我记得之前看到一个测试,在一个宽度不足 2.5 米的狭窄路段,搭载 VLA 大模型的车竟然自己完成了倒车掉头,全程都不需要人工干预。要是换成以前的智能驾驶,估计早就 “罢工” 了。
VLA 大模型之所以这么厉害,还得归功于它的训练方式。它的训练分为预训练、后训练和强化训练三个环节。预训练就像是咱们小时候学基础知识,它通过大量的数据来学习物理世界和交通领域的常识。后训练呢,就相当于去驾校学开车,加入了一些实际驾驶动作的数据,让它学会怎么在各种环境下开车。强化训练就像是咱们上路之后不断积累经验,让它的驾驶变得更安全、更舒适。
而且,为了解决模型黑盒的问题,研发团队还打造了世界模型。这个世界模型能模拟真实的物理世界,让 VLA 大模型在里面不断地测试和优化,就像咱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反复练习开车,这样在真实道路上就能表现得更好。
不过,VLA 大模型也不是十全十美的。虽然它现在已经很厉害了,但要完全替代人类司机,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比如说,在一些极端天气或者特别复杂、罕见的路况下,它的表现还有待提高。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总的来说,VLA 大模型的出现,让智能驾驶离我们理想中的样子又近了一步。说不定再过不久,咱们真的能像拥有一个专属老司机一样,舒舒服服地坐在车里,想去哪儿车就带我们去哪儿。大家对这个 VLA 大模型怎么看呢?觉得它未来能彻底改变我们的出行方式吗?评论区留言说说你们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