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互联网,完完全全就是那句话:真亦假时假亦真,假亦真时真亦假。
说白了,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想要看到真东西的概率已经越来越小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车企买车卖来卖去已经完全不知道自己卖了多少台了。传统车企还有不搞花里胡哨营销的车企,卖的车可以精确到个位数。所以,卖出去多少台,就是多少台。可能数量少,但是贵在真实。
那么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各种销量榜单,究竟有几个是真实的,几个是有参考意义的呢?现在的汽车销量也是五花八门,有批发量有零售量,有上险数有上牌数,有经销商的统计也有厂家的统计,这些都可以算销量。但是这些销量的数据,很多又有很大的操作空间。这就给了一些牌子假大空的营销创造了条件。
首先,我们排除掉中汽协和乘联会的排行榜,这两个单位的排行榜和数据都是车企上报的。中汽协的是批发量,只要主机厂把汽车批发给了经销商,不管车是否卖给消费者,都算是有了销量。这种销量,其实很简单,大量车出厂即可,至于给到用户还是给到批发商囤积、还是0公里二手车,都叫卖得好。
总之,车企上报这其实就给造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于一些小心思特别多,一直需要依靠销量数据来博关注,吸引消费者的车企来说,它就是会提供虚假的数据。这个数据一般是理论最大产能数据,就是想要彰显自己供不应求!
第二种类型是公安部的数据和银保监会的数据。这个数据相对真实,很多人就认为这是权威的。但是这些数据也有造假的空间,公安部的数据是车管所的上牌数据而银保监会的数据是新车交强险的数据。
另一方面,一般公安部的上牌量是不对外公布的,一般是做一些国家统计年鉴等权威报告的时候才看得到数据。所以,当前相对权威的数据是上险量。这个我们也说过了,上险量这东西呢,第一作假成本太低,因为950块钱,10万辆也就9.5亿元,相对于市值几千亿几千亿的涨,这个9.5亿显得微不足道。另一方面,大量的0公里二手车也需要统一上牌上险。所以这个上险量,也是有操作空间的。
总的来说,现在国内的汽车销量排行榜,形同儿戏,连数据来源都没有,更谈不上专业和严谨。它只考验车企是否真实和真诚,只要车企想要耍手段,那销量的数据就一定可以作假。所以,严格意义上说,所有销量排行榜都没有参考意义。
车企之所以要不断在销量上做文章,有几方面的考量。第一是,通过销量来提振投资者信息,促进股票上涨。第二是,通过销量来营造车很受欢迎的现象,进而吸引一些消费者从众心理,推动下订和购买。之前就说了,在动辄上千亿的市值增长面前,几个亿的造假成本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我发现还有特别多思考能力感觉会短路的人,经常和我说一句话。叫啥呢?就是说“说销量的时候你说是假的,现在事故这么多不就说明车卖得很好。你们又专门说事故,丝毫不说销量了。”
这就是典型的神逻辑怪,这里统一解释一下。关于销量的问题,我们上面已经解释完了。关于事故多的问题,这里再做一个解释。那些天天喊着“别的车难道没有事故吗?”这种说法的人,属于嘴硬党,不讲概率都是流氓。我们一直强调,你要聊的不是别人有没有事故的问题,甚至不是说事故多不多的问题,事故数量多就是问题多,那对保有量很大的车是不公平的。唯一能讨论的就是事故率的问题,而且我们三番两次说了,这个事故率对那些保有量很大的车反而是没啥意义的,只有刚开始卖而且保有量小的车才有参考意义。
现在互联网上最难界定的是,出事故是车主的问题还是车的问题,出事故是人驾的问题还是智驾的问题。这个我也很难界定,都说是车的问题,那是耍流氓,都说是车主的问题也是耍流氓。这个不能深入聊,聊多了别人又对号入座了,又该进小黑屋了。
反正,水军和真实用户模糊不清,平台对合理质疑和抹黑的判定也是模糊不清,品牌和品牌之间差距在现实里很明显,在互联网上竟然也奇迹般对标了。有些真诚是假的,但是认为真的真诚的人多了,这种假真诚也就是变真了。这就是现在的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