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上市险企中期业绩报告披露完毕。整体来看,保费稳步增长、投资表现强劲,成为行业上半年的主基调。在财险领域引人关注的是,以往长期被视为“赔本赚吆喝”的新能源车险,在今年上半年首次迎来赚钱的曙光。
从中国太保、中国平安等头部险企的中期业绩报告及发布会释放的信息来看,新能源车险已阶段性跨过承保盈亏平衡点。中国人保正积极拓展新能源车险的海外布局,相关出海项目已稳步推进,预计将成为集团新的业务增长极。
从头部险企的经营来看,新能源车险明显出现向好的发展态势。麦肯锡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拐点已现,正迎来重塑车险市场格局的战略窗口期。然而也应看到,行业仍面临盈利可持续性挑战与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险企需要从战略规划、模式创新、技术应用及风险管理等多个维度入手,构建全链条转型路径。唯有深度整合保险行业的专业积淀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洞见,才能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
承保盈利
出海拓展空间
上半年,多家险企的中期报告显示,车险综合成本率普遍下降,其中新能源车险实现承保盈利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中国太保披露,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总保费的19.8%,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5.3%,同比下降1.8个百分点。中国太保副总裁、太保产险董事长俞斌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新能源车险整体经营状况良好,已进入盈利阶段。其中家用车综合成本率较为理想,但商用车仍超100%。
中国平安在中期业绩报告中称,上半年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为27.6%,累计为新能源车主提供21万亿元风险保障。公司目前已实现该业务承保盈利,且成本呈现持续优化趋势。
在香港上市的阳光保险集团披露信息显示,阳光财险上半年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25亿元,同比下降6%,但家用车和新能源车险占比分别提升3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上半年该公司整体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8.1%,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2.6亿元,同比增加2.1亿元。
同样在香港上市的众安在线的中期报告表明,公司汽车生态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0.85亿元,同比上升25.7%,汽车生态的综合成本率为91.2%,较去年同期改善3个百分点。其中由于车险业务品质的改善,综合赔付率同比改善1.6个百分点至65.1%;而受益于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报行合一的费用管控,综合费用率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至26.1%。这其中,众安在线紧抓新能源车险在国内蓬勃发展的机会,已为百余个品牌的新能源车主提供车险产品及服务。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新能源车险总保费同比增长约125.4%,在车险保费中的占比超过18%。
财险“老大”人保财险虽未单独披露新能源车险数据,但车险整体经营表现不错,上半年车险综合成本率为94.2%,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实现承保利润87.26亿元,同比增长67.7%。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透露,公司正积极布局新能源车出海保险业务,并将其纳入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4年底在香港完成首单承保以来,截至今年6月底,人保财险已在港承保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超1000台,赔付率约50%。目前,公司正推进以中国香港为重点、探索亚洲、规划全球的发展路径,该海外业务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
谋划新能源车险出海市场,并非人保独一家。上半年,太保产险携手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MSIG)及中怡保险经纪,与国内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达成战略合作,实现泰国市场多批次保单落地,通过“技术输出+本土服务”的全链条解决方案,为中国车企“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支持。
深入复盘
数智管理成关键
中保新知观察发现,车险综合成本率下降及新能源车险实现盈利的背后,是险企通过技术升级、数据应用、行业协同与监管政策共同推动的结果。
俞斌指出,公司新能源车险业务实现扭亏为盈主要依靠两方面举措:一是深化与主机厂的全面合作,有效控制赔付成本;二是借助数据能力优化风险选择机制。在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中国太保今年在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的新能源车险业务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中国平安则将积极成效归因于其聚焦新能源车险风险减量服务,通过协同车企深入分析出险场景、辅助优化车型设计,并依托“好车主”平台精准推送驾驶安全提示与风险预警,从而提升了经营效率与服务体验。
阳光财险通过持续迭代“车险智能生命表”,强化风险定价与资源科学配置能力,构建了新能源车险专属模型。围绕“主机厂、经销商、平台、散单”四大场景推进发展策略,深化渠道转型,加强理赔管理与风险定价的协同,最终实现业务结构优化和承保盈利提升。
中国人保在年报中强调,人保财险依托线上化、精准化的风控手段和风险减量服务,提升了理赔风险识别能力,有效控制了车险赔付成本。
挑战仍大
高事故率高赔付率是核心
目前,头部险企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已逐步实现盈利,但行业去年仍普遍处于承保亏损状态,这一局势扭转还需一段时间。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共承保车系2795个,赔付率超过100%的高赔付率车系有137个。
高事故率、高赔付率问题依然是当前险企经营新能源车险所面临的核心挑战。
正如俞斌所指出的,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偏高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汽车品牌与市场保有量差异、零配件一体化压铸技术导致的维修难度上升,以及客群趋于年轻化、驾驶行为差异和车辆使用性质变化等。预计下半年行业新能源车险的综合成本率仍可能面临上行压力。
中国人保在年报中同样提及,受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比提高、人伤案件数量增加、赔偿标准上调以及配件价格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上半年其车险综合赔付率达到73.1%,同比上升1.9个百分点。
尽管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的拓展仍困难重重,但多项行业数据表明,新能源车险市场潜力巨大,未来将成为各大险企竞争的关键领域。例如,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九年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
另外,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已从2020年的24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40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在车险总保费中的占比也从3%提升至15%。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突破4800亿元,占车险总保费的比例有望超过40%。
寻求破局
“控赔”“控费”需双管齐下
新能源车险业务的破局关键在于有效控赔与严格控费,二者缺一不可。麦肯锡研报指出,当前新能源车险市场正从普遍高赔付态势逐步转向结构性分化,呈现出低赔付业务与高赔付业务并存的二元格局。低赔付业务主要集中于部分成熟平台车型,这些车型凭借稳定可靠的三电系统、规范的维修体系以及车主审慎的驾驶习惯,实现了较低的出险率,当前重点应放在严格控费以保障利润空间。而高赔付业务则主要源于部分车型尚存的技术缺陷及下沉市场客群特有的赔付挑战,亟须通过有效控赔改善整体表现。
有效控赔是行业破局的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险企和主机厂协同,实现数据破壁、生态共建和流程打通。在“数据破壁”上,并非要求一方完全交出原始数据,而是通过“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实现价值共享。
麦肯锡建议,险企可利用其精算与风险评估的专业知识,为主机厂定制一套风险评估模型,在主机厂不向险企传输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或敏感的原始驾驶行为数据的前提下,仅基于主机厂自身掌握的、经过严格匿名化和聚合处理的脱敏数据来运行该模型,并输出一个“风险评分”或“驾驶行为评分”。
除了“控赔”破局外,还需要“控费”破局,需要险企与经销商共建客户经营体系,避免陷入费用无序竞争。麦肯锡研报指出,险企可与经销商深度合作,通过产品服务整合和精准营销来提升客户黏性与保险销售效率。在产品层面,险企可构建深度整合的产品与服务包,在保单中嵌入保养优惠券、免费基础检测或专属服务通道等服务,直接创造回店理由;基于车联网数据奖励安全驾驶的客户可在经销商处兑换积分或服务抵扣等。
在营销层面,上述研报指出,险企可将保险服务深度嵌入购车、用车、养车等关键场景,通过场景化推荐提升触达效率和转化率。在合规前提下,双方可实现车辆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的共享与联合分析,助力经销商精准预判客户需求并推荐保险产品。
下一篇:追觅要造车,胜算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