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华为鸿蒙智行、小米等中国品牌向上围剿,来自巴伐利亚的上空总是笼罩着一层阴影。
今年3月,一栋新挂牌的建筑在慕尼黑落地,这是小米汽车欧洲研发中心,毗邻宝马总部,小米汽车目前正在德国慕尼黑狂招高级经理、运营、整车/底盘工程师等岗位,最近,宝马集团i系列汽车设计主管 Kai Langer 宣布正式加入小米,其曾主导初代宝马i3和i8设计。
他需要向自己昔日的中国徒弟李田原汇报。这位已是小米汽车的首席设计师,当年正是他在宝马麾下的一员。
这样关系的倒转,折射出百年汽车工业的权力转移。品牌溢价这个东西,在科技发展这么快的时代,真的没有以前那么重要了。
宝马看清了,也妥协了。这头德国大象如今需要回答一个更根本的问题:不是要造一辆电动宝马,而是宝马这家公司,能否再一次重塑自己。
新世代车型,就是宝马的答案。9月5日,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BMW iX3全球首发,9月8日亮相慕尼黑车展,中国专属版车型也将在年内与大家见面,2026年在国内投产。
这次的新世代车型,方方面面都透着“新”——驾驶操控、动力系统、电池技术、操作方式、数字化水平还有生产模式,全是新一代的东西。
这次的宝马iX3以及此前奥迪Q6L e-tron等迭代,我们可以看到BBA摆明了是“被动追赶”,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船大难掉头”,如果有需要,普遍愿意低下头来聆听市场的声音,放下身段促成合作。
但势头正盛的国产品牌,又是否会有畏惧?
就在同一天,全新问界M7,1小时小订突破10万台。余承东直言,远超预期,超乎想象。
宝马iX3的出现,或许将这场“老钱”与“新贵”的较量推向更深层面——不是单个产品竞争的意义,更像是一次行业价值锚点的重新迁移。
五折的宝马,还是跌麻了
“不是宝马买不起,而是XX更有性价比。”
宝马现在还贵吗?反正估计没有人还觉得是一个BBA该有的价格了。2024年,宝马i3落地价一度腰斩至不足16万元。2025款525Li,裸车价从43万掉到26.3万。
但就这也卖不动。
2025年上半年宝马中国市场销量为31.81万辆,同比下降15.5% 。相反,无论是在欧洲市场、德国本土,还是美国市场,美洲地区,全部获得了同比上涨的成绩。
而新能源时代,国产品牌最大的突破就是在价格上的限制,与豪华二字关系越来越紧密,即便是几十万的新车,只要产品力够强,依然能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问界和理想无论是平均成交价还是市场认可度,都是名列前茅的存在。
主要原因,无非“好开”的标签正在经历一场重新定义。宝马切换到G底盘后,也就是2018年后,宝马离“操控”二字越来越远,成长于电动时代的年轻群体,从未亲身感受过宝马燃油车巅峰时期的操控魅力,自然难以对这个品牌产生深厚的情感认同与认知滤镜。与此同时,领克、小米等国产品牌恰好抓住机遇,凭借电机与生俱来的瞬时扭矩响应,搭配调校得轻巧灵敏的底盘,成功俘获了一大批追求性能与操控的年轻爱好者。
宝马定价体系混乱的问题也成为消费者不买账的重要原因。
面对同一款车型,相同的配置,你在相隔不太远的两家4S店里,可能“谈定”的价格相差好几万元。
今年3月,广汇汽车子公司广汇宝信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集团于2025年3月20日获其上游供应商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和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告知,由于公司经营的10家宝马汽车经销网点未能达到与宝马约定的《BMW品牌经销商协议》中的部分商业条款,故而被撤销上述10家经销网点销售宝马汽车的授权。
这类事件也极大地损害了宝马品牌,其口碑和信誉备受质疑。都不用同行衬托。
中国特供,专属在哪
新世代的宝马反复强调“为中国而生”。
这是有讨好的成分,最主要的是宝马想明白了,目前他们在打是一场效率战,而不是技术炫技战。
所以现在华晨宝马一把手由生产建设型高管的戴鹤轩,替换成金融女高管宝思齐,在理想、蔚来、问界等品牌等新势力品牌的强势进攻下,对销量每况愈下的华晨宝马而言,产能不再是核心要务。
宝马iX3国产版本的设计是由中国团队主导的,此前有报道表示中国版将搭载专属BMW操作系统X,配备17.9英寸中央触摸屏和3D平视显示器。
宝马的设计语言一向比较超前,回想当年班戈操刀的E世代宝马,刚出来也被吐槽,但现在丝毫不影响德系车历史上的经典地位。
宝马iX3的外观和之前发布的Vision Neue Klasse X概念车极为相似,整体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科幻的。日行灯采用了双箭头式的设计,而双肾格栅则用光影替代镀铬,由144颗LED灯珠引向纵深。
全新iX3车型最大的亮点是其拥有900公里CLTC工况续航里程。搭载与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共研的大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续航里程增加30%,充电速度提升30%。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最大充电功率达到400千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智能配置更是接地气,联合阿里巴巴、DeepSeek 融入AI大模型,智能个人助理更懂中文语境。还和Momenta合作,开发适配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辅助方案,
搭载 Momenta 智驾软件的日产 N7、广汽丰田铂智 3X 各自的累计销量均已超过一万台,市场反馈良好。
“新世代”能否托举“新时代”?
这些点够吸引人吗?
其实如果宝马还想要BBA的光环,最起码在中国市场,还是要形成肉眼可见的、足以令对手窒息的“代际优势”。
因为今天中国品牌不仅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体验上实现了平替,更在豪华感的营造、场景化需求的满足上,完全实现甚至远远超越传统豪华品牌所提供的那种“虚荣价值”。
就比如现在一辆豪车,买的不仅仅是车,还有背后的体系和服务。蔚来已将换电补能网络覆盖至全国,用户体验方面会更加出色;理想用“城市用电、长途用油”定义了大电池增程车,用“冰箱彩电大沙发”定义了家庭SUV产品;问界、小米也都有自己可以称作“颠覆性”的杀手锏。
宝马在这些方面的布局远不及本土车企深入,只是单点技术的突破,那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可言。
宝马大圆柱电池虽号称“革命性”,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且在成本控制与供应链稳定性上更具优势。
从奥迪到问界,目前更普及的无疑是华为智驾,华为生态让车机与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问界车主中,62%同时拥有华为其他设备,而搭载华为 ADS 智驾的问界 M8、M9 在 35~50 万元的高端市场上均有过月销2万的成绩,侧面证明华为ADS在高端消费者群体中,有着相当可观的认可度。
中国专属版年内发布,2026年才国内投产。这速度对于跨国品牌来说已经不慢了,但对于“发布即量产”的国产品牌来说,很难想象中国电动车市场在明年会卷成什么样子。华为、小米、蔚小理等品牌又会推出多少更先进、更具颠覆性的产品。
说到底,不是BBA不努力,而是游戏规则变了。但抄作业,最多也只能做个合格的追随者,他们也不想,但毕竟巨轮再努力调头,也难以复制快艇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