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赛道的淘汰赛从未停歇。有人高歌猛进,有人悄然退场。短短8年,一家年轻的黑马企业,却靠一块电池,讲出了零碳时代的野心。
2017年,温州,一家名叫瑞浦兰钧的电池公司低调成立。彼时,宁德时代、比亚迪已是行业巨头,它看似只是后来者。
几年过去,局面却悄然反转:半年营收接近百亿,销量翻倍,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列,户储电芯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一。有人说,这是背靠世界镍王青山实业的必然;也有人说,这是在残酷竞争里杀出的黑马。
但不管怎么说,这家公司已经跑到台前。
最新的财报是一个注脚。刚刚公布的瑞浦兰钧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94.91亿元,同比增长24.9%,期内亏损0.63亿元,同比大幅收窄90.4%。表面数字背后,是资源整合与降本增效战略,推动公司毛利率显著提升。
过去几年里,国内锂电产业竞争已然“内卷”,而海外市场则成为新的竞争热土,各大企业的国际化步伐加速。瑞浦兰钧同样没有停下脚步,加速进入欧洲市场并不断扩大在当地的业务版图。
欧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电池的重要消费和制造中心,同时也是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要求最严苛的区域之一。2023年8月,欧盟正式颁布并实施《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EU Regulation 2023/1542,以下简称“欧盟电池法”),取代2006年的《电池指令》,提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合规要求: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到碳足迹计算与披露、尽职调查、产品安全与性能,再到回收利用,环环相扣。
紧接着的2023年9月,瑞浦兰钧在德国慕尼黑设立欧洲子公司,迈出布局欧洲市场的关键一步。对公司而言,符合欧盟电池法不再是选择题,而是能否进入市场、形成竞争力的硬性门槛。
欧盟电池法不仅要求企业在指定时间节点完成电池碳足迹核算与标签披露,还必须对关键原材料供应链进行尽职调查与责任采购管理,达到回收利用率与再生材料含量等目标,并建立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接受第三方审核与监管机构查验。换句话说,企业要具备更高水平的供应链管理能力、碳排放管理水平、信息披露能力,以及跨部门协同能力。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监管与法律不断收紧。不同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针对性政策,碳足迹声明、电池护照、电池材料回收等新要求层出不穷。2025年7月22日,欧盟《欧洲废物名录》修订案正式通过,全球电池产业进入最严苛的环保监管时代。新规新增锂基电池危险废物代码,要求从2025年9月起,对电池全生命周期实施“手术刀式”精细化管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本身的迭代成为竞争的焦点。瑞浦兰钧的拳头产品问顶®系列,正是绿色创新的代表案例。
问顶®系列392Ah电芯 图源 | 瑞浦兰钧
问顶®系列电芯通过物理结构与化学体系创新,在同等体积下可实现更高能量存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能量效率以及安全性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无论在动力电池领域还是储能领域,都成为可持续低碳综合能源解决方案的重要样本。
在生产制造环节,瑞浦兰钧也大刀阔斧推进绿色改造:大规模引入光伏发电,淘汰高耗能设备。仅光伏发电一项,2024年就减少了近3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相当于种下一片小森林。测算结果显示,相较于2023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35%,单位产品温室气体排放量下降39%。
在战略层面,瑞浦兰钧已开始将气候风险纳入整体考量。2024年,公司依据ISSB、TCFD及香港联交所《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最新要求,开展了物理风险与转型风险的识别与分析,结合短期、中期及长期不同情景,并制定应对举措。
在全球向零碳交通加速转型的背景中,绿色动力电池技术成为关键推动力。瑞浦兰钧通过(LMFP)电芯技术、GREEN CTP电池包、专为插混车型设计的GREEN BANK电池包、商用车S箱等技术及产品,展示了其在推动零碳出行方面实力。2024年,瑞浦兰钧磷酸铁锂动力电芯出货量位居国内第六,并与沃尔沃Volvo、Smart、东风日产、上汽乘用车等全球知名汽车品牌达成合作。瑞浦兰钧不仅为电动交通提供了更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也为全球零碳出行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2025年上半年,瑞浦兰钧在新能源重卡及换电重卡电池领域电池出货量均位列全国第二。
2025年5月,印尼雅加达,瑞浦兰钧与当地巨头Bakrie & Brothers集团签下一份重磅合约——为3000辆电动商用车提供电池系统。
这份订单背后,是瑞浦兰钧在印尼建设的首期8GWh电池工厂,依托母公司“镍王”青山实业的资源优势,打通了从红土镍矿到电池终端的全产业链闭环。
青山实业印尼工业园区 图源 | 瑞浦兰钧
时间拨回2017年10月,新能源战场的硝烟渐浓,青山实业这家掌控着全球18%镍矿资源的不锈钢帝国,在新能源大潮中嗅到了时代机遇。作为青山控股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布局的第一家企业,也是目前青山实业旗下唯一生产锂离子电池的企业,备受瞩目的同时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已经竞争激烈的新能源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制造商和金属镍生产商,青山在镍、钴、锰、锂以及石墨等电池产业链上游都有深厚布局,其中镍金属储量占全球25%市场份额。
对瑞浦兰钧而言,从矿业源头就锁定优势,是难得的起跑线。
依托瑞浦兰钧,青山实业开始逐步打造“镍钴矿产资源开采-湿法冶炼-前驱体-正极材料-电池应用”这一新能源全产业链。而作为产业链下游的关键一环,瑞浦兰钧凭借这一背书,成立伊始便占据先机,展现了惊人的成长性。
但现实并不宽容。电池与储能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低毛利、新建产线、海外扩张与研发高投入叠加,使得瑞浦兰钧自2019年量产以来始终未能盈利。现金流与成本控制的压力,如影随形。
过去几年间,瑞浦兰钧在巨大压力下选择务实前行,坚持产能有序投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母公司青山实业也同步开展海内外新能源产业链布局,从资源端到制造端,在绿色能源使用、零碳排放与材料价格风险控制上,提供了坚实后盾。
如今,碳排放高低已成为电池产品的关键指标,碳管理水平更被视为企业实力的“金标准”。瑞浦兰钧在技术突围的同时,也在承担零碳使命。锂、镍等关键原材料的可持续供应,海外市场的低碳运营经验,正在成为它未来能否持续发展的核心“硬实力”。
事实上,青山实业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早已渗透到企业骨子里。通过矿山就地建厂、推动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手段,践行对环境的承诺。
尤其是在印尼园区,青山将绿色理念写进了规划:建设水力发电站,部署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让园区能源实现绿色化、自给化和低碳化,显著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
红树林种植公益活动 图源 | 青山实业
更重要的是,它在产业模式上开了先河。开拓矿区就地建厂,每年节省的海运能耗,相当于9.5亿度电;开采后的矿区,全都实行有序复垦,重新绿化;周边海域则实行珊瑚移植、红树林保护等生态措施。生产工艺上,极致利用能源循环,同时投入数十亿元兴建红土镍矿皮带运输机、脱硫塔、废水处理等设施,力求在经营与环保之间找到最大平衡。
这一切,构成了瑞浦兰钧的绿色底色。
行业内不断深耕,也让瑞浦兰钧精准把握了气候相关机遇。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它逐渐展现出电池企业在全球可持续议程中的关键作用。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的爆发,政策焦点已从产业扩张深入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循环利用,被视为产业链未来的生命线。
2023年底,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回收责任主体,鼓励电池企业使用再生原材料并公开比例。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起国内动力电池退役规模高速增长,预计2025/2030年退役规模达4/431GWh,2021-203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7.79%。
在电池零碳之旅的“最后一环”——电池回收上,瑞浦兰钧的布局精细缜密。
2024年年初,瑞浦兰钧获得工信部梯次利用类型回收资质,进入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企业”。这意味着,它具备提供电池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的能力。
与此同时,瑞浦兰钧与格林美、华友循环等建立深度战略合作,构建动力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打造行业典范模式。这不仅提升了其供应链和价值链的全球竞争力,也让回收体系成为企业出海的又一把利剑。
合作的内容不止于回收本身。围绕电池采购、运输、储存、放电、拆卸、测试、研发、集成、销售、维护和报废,瑞浦兰钧和合作伙伴展开全链条协作。这种跨领域的整合,正在重塑电池产业的规则。
结果反馈在数据上。2024年,瑞浦兰钧与Vena Energy等海外客户签订储能订单,当年海外收入达26.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3.4%。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2024年以及今年上半年瑞浦兰钧海外储能电芯出货量稳居全球前六。目前,瑞浦兰钧已连续7个季度获得“彭博新能源财经Tier 1一级储能供应商”荣誉。
正是凭借这份稳定而持续的海外发力,瑞浦兰钧成功打了“翻身仗”,逐步扭亏。依托动力与储能电池的双引擎、差异化战略和稳健布局,它终于积累起行业核心竞争力。
瑞浦兰钧的故事,其实是整个中国新能源制造业的一个缩影。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制造以“低成本、高规模”闻名世界。但当“双碳”战略与全球绿色转型叠加,中国企业必须回答新的问题:如何在环保与商业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树立新的标准?
瑞浦兰钧给出的答案是:从矿山到工厂,从产品到回收,全链条都写进“绿色”二字。它不仅在追赶行业巨头,更努力在“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上建立话语权。
这意味着,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正在从产能和成本,转向规则与价值。未来,中国企业或许不再只是“参与者”,而是有机会成为全球绿色标准的“制定者”。
在这条通往零碳的道路上,瑞浦兰钧只是先行者之一,但它的轨迹,已经透露出中国制造下一阶段的方向感。
撰文 | 姜舒 国佳佳
编辑 | 国佳佳
排版 | 张嘉嘉
题图来源 | 瑞浦兰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