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控性好坏是与驾驶技术挂钩的,就像一个不会做饭的人没办法分辨哪种锅子更好用一样。
操控性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当车辆靠近极限状态时的动态以及极限的高低。咱就拿考试来作比喻,在一场考试中,小强考了90分,小弱考了60分,他俩都是合格的。
但是当考卷的难度略微提升,小强可能还有70分,而小弱自然就不及格了(也就是失控)
而控制考试难度高低的,就是驾驶员。绝大部分驾驶员在通过弯道时,都会减速,速度越低,相当于考试越简单,就像大学老师为了通过率把考试分数开根号乘以十那样,如果最终目的是全班不挂科,那么这场考试就几乎没办法分辨学生学习的好坏,因为考卷实在太简单以至于人人都是满分。以我(一个半职业车手)对中国江浙一带驾驶员通过各种匝道以及各种山路的速度而言,大部分人甚至没有用到车辆物理极限的10%(即侧向加速度<0.1g)。夸张点说,哪怕车辆四个轮子各走各的,以这种车速通过弯道都没有失控风险的程度。
当然,安全至上的原则下,能尽可能慢得通过弯道,是符合逻辑的,但是也同时抹杀了“操控性”好坏的分界线。
另外一个很要命的问题是,一二三线城市买车,每天上下班开车就是堵在路上不断向前挪。这种道路环境也确实用不到操控性。
这方面,法国和意大利是注重操控性方面的代表。不同于美国那种一脚地板油干高速的开车模式,法国和意大利这种山路居多的国家,大部分用车情境就是开车出村,在蜿蜒曲折的乡间或者山间小路九转十八弯,然后到达另一个村镇的超市或者购物商场。
而且由于这些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很早,很多人家里不止一台车,年轻人从18岁开始就大概率拥有属于自己的二手车或者开家里的车,互相换车开的机会也比较多,对比之下,哪种车开起来更舒服就了然于心。所以即便是扭力梁,法国人也依旧能玩出花来,开起来就是比大部分独立悬挂都更带劲,毕竟人家在这方面花心思了,作为一个产品点去考量。
在二十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开始发展,我试驾过一些当时的自主品牌车型,给我的普遍印象是操控性比较糟糕,不是底盘感觉奇奇怪怪,就是ESP疯狂捣乱,总而言之就是车企基本没在这方面下功夫。想来也对,当时自主品牌的卖点是便宜大碗,各种配置拉满,空间巨大,价格还便宜。毕竟在那个年代,都是家庭的第一台车,也没啥机会进行横向对比,更不知道什么是操控好坏。
但是如今的自主品牌,乃至新势力们,都开始在操控性层面下功夫了,不论用户能不能感受到区别,卖车时候反正不能没有。我开过的例如,哈弗,小鹏等等,都有几款令我惊艳的车型,即便是开上赛道,也能让我嘴角露出笑容的那种。
综上,为什么有的人买车不在乎操控性?因为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日常的驾驶条件(道路环境&驾驶技术)不足以分辨操控的好坏,也用不到车子需要有太好的操控性。反正都是从A-B的通勤,冰箱彩电空调这类舒适性配置是看得见摸得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