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华泰证券研究所)
8月27-28日我们组织2025年秋季策略会自动驾驶分论坛,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正迈向从技术验证到规模化落地的关键拐点。商用车发展已日益聚焦于“一步到位”的L4-5解决方案,落地策略呈现出“场景为王”的鲜明特征,主要衍生出四大场景:1)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2)自动驾驶卡车(Robotruck);3)末端配送(Robovan);4)垂类场景与特定场景(机场、港口、矿山、园区等)。本次策略会,我们邀请各场景先行者,如Robotaxi领域的小马和文远;Robobus领域的文远和轻舟;Robovan领域的新石器和九识;以及专注于港口的西井,共同探讨如何把握这一关键发展节点。
核心亮点:
1、Robotaxi:我们看到仿真平台已成技术趋势,小马Pony World和文远WeRide GENESIS均通过模拟仿真构建高质量Corner Cases数据集,拓展系统安全边界。商业化方面,Robotaxi正从百辆级测试加速迈向千辆级规模化运营。本次策略会,小马与文远均强调年底前有望实现车队的快速放量。车辆方面:小马第七代Robotaxi平台,成本约30万元。文远量产车型GXR,搭配HPC 3.0高性能计算平台。海外方面:文远已经进入阿布扎比、迪拜、利雅得、瑞士等,小马则与首尔、卢森堡、新加坡等地合作伙伴宣布战略合作。文远和小马与海外出行巨头的合作亦是本次探讨焦点。
2、末端配送(Robovan):随着即时零售、社区电商和生鲜冷链需求增加,末端无人配送正从试点阶段迈向商业化。“最后三公里”凭借载货需求的高频次和短距离特点,成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重要场景,有望率先大规模商业化。九识和新石器的全球车队均已经达数千台,预计2025年底出货量均会突破万台。九识的全球车队L4运营总里程已达3600万公里,在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近300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新石器在策略会上分享其X6车型可承载1.2吨货物,装载量6.5立方米,比传统面包车提升50%。公司与顺丰、京东物流等头部快递企业建立合作,并已在15个国家、近300 座城市布局,其中青岛投放超过500台,有望成为行业标杆。
3、垂类场景与特定场景:此类场景主要包括机场、港口、矿区和园区等,分为载人和载货两类,具有专道专用和交通主体可控等特点,具备快速落地条件。载人方面,文远本次策略会分享其Robobus在全球10个国家落地,覆盖公交、BRT及夜间线路,并已在新加坡RWS为数万名乘客提供安全服务。轻舟的Robobus已实现20+城市常态化运营,车队规模逾百辆,并发布龙舟ONE/SPACE/LONG等产品;载货方面,西井的港口智卡已进入28个国家和地区,标杆项目包括英国费利克斯托港,中远海运阿布扎比码头(CSPADT),香港机场等,累积近2100万次作业循环的“虚拟里程”。
4、从L2到L4:我们认为从L2(辅助驾驶)向L4(无人驾驶)的跃迁,标志着自动驾驶在数据采集、传感器配置及AI算法上的范式转变。L2主要依赖真实驾驶数据,而L4则需大规模高质量的模拟数据集,重点覆盖罕见但对行车安全关键的“长尾场景”。本次策略会,小马和文远也再次强调其Pony World和WeRide GENESIS仿真平台。传感器方面,L4通常采用冗余且多样化的传感器组合(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而L2主要依赖摄像头及少量冗余。商业化方面,我们认为商用车自动驾驶致力于“一步到位”的L4-5解决方案,同时“场景为王”的商业模式展现潜力。该模式通过获取用户流量->扩大运营规模->降低成本->吸引更多流量->大规模商业化->实现持续盈利。
风险提示:市场竞争加剧、监管挑战、技术落地能力不足。本报告所涉未上市或未覆盖公司,仅基于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推荐或覆盖意见。
小马智行:向大规模常态化Robotaxi运营迈进
小马智行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自动驾驶汽车中的运营与开发。经多年研发积累,小马以Virtual Driver技术为主干,搭建起三大核心业务: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自动驾驶卡车服务、技术授权与应用服务业务,推出业内领先的量产级产品。公司认为Robotaxi商业化成功的两大核心要素是全无人运营能力和规模化效应。公司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均取得全无人Robotaxi商业化运营牌照。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7月,公司已在浦东获得上海首批商业化运营许可,标志着完成“从0到1”阶段,正向规模化推进。近期,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彭军博士入选2025 《时代》 全球百大AI (TIME 100 AI 2025)影响人物。
小马智行表示,Robotaxi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配备安全员的路测阶段,第二阶段为小规模无安全员运营,第三阶段为大规模车队常态化商业运营。公司目前处于第三阶段,重点任务是实现规模化突破。Robotaxi行业存在四个关键门槛:1)技术层面,L4级自动驾驶的安全性要求远超人类司机水平;2)监管协作方面,与各地监管机构的合作效率至关重要;3)量产能力,要求企业必须实现成本控制;4)运营能力方面,因为Robotaxi和传统网约车不同,需要专业经验积累来搭建集中化运营模式,无法再像传统网约车一样依靠司机处理车辆清洁、充电、乘客突发问题等事务。
从量产能力来看,小马智行表示第七代车型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七代车型总成本约30万元,预期生命周期里程达60万公里,相当于约6年的网约车运营里程。车型采用全车规级部件,确保全生命周期可靠性。公司与丰田、北汽、广汽达成合作,推出三款基于不同车型的第七代Robotaxi。目前已有百辆级别完成生产并加入车队,公司预计到25年底车队总规模将从去年的250辆增至至少1000辆。
从技术创新来看,小马智行构建了自主研发的“Pony World”世界模型,采用强化学习技术突破传统基于人类驾驶数据的训练模式。该模型的训练数据以合成数据为主,减少对真实世界数据的依赖,同时构建精准的动态交互模拟环境,确保虚拟环境中的其他车辆和行人能做出与真实人类一致的行为反馈。公司从安全性、舒适性、效率三个维度评价自动驾驶性能,这套技术体系使得小马智行能够在规模运营中安全开展Robotaxi测试并为公众提供服务。
从商业模式与价值链来看,在Robotaxi生态中,传统网约车价值链中的各参与方仍能发挥原有作用,如主机厂继续负责车辆生产销售,网约车平台保持需求匹配和用户获取功能,车队公司可将车辆出租给Robotaxi平台等,而Robotaxi运营方可获得承运收入。目前,小马智行采用混合派单模式,与高德、支付宝、微信小程序等主流平台均达成合作。
从市场布局策略来看,公司当前优先布局国内一线城市,主因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预计,2025年中国一线城市网约车数量约为110万辆,预计到2030年一线城市的Robotaxi数量将达到28万辆,到2035年将进一步达到138 万辆,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小马Robotaxi已在四个一线城市具备运营经验,叠加北京、广州、深圳颁发商业化牌照已超两至三年,具备承载千辆级车队规模的政策条件。海外市场方面,公司已在韩国获得国家级运营牌照,Q2在首尔江南区进一步拓展夜间和凌晨时段的运营;7/3宣布与卢森堡出行公司Emile Weber合作在当地部署Robotaxi进行测试;在新加坡与当地领先出租车公司ComfortDelGro达成企业级合作。
九识智能:推出平台化产品矩阵,打造技术+商业双飞轮
九识(苏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8月,专注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在城市配送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核心团队在自动驾驶领域已有超过十五年的经验,其中创始人孔旗毕业于交大人工智能专业,曾是百度Apollo研发核心成员。2025年4月,九识智能完成近3亿美元B轮融资。九识智能登榜中国独角兽企业、荣获“最具投资价值人工智能企业”。
聚焦万亿级城配场景,已在29省近300城市常态化运营,并推进全球拓展战略。九识智能聚焦万亿级城配B2B场景,服务客户覆盖快递快运、生鲜商超、医药冷链、食品烘焙、汽配等多行业。截止目前,公司已经累计交付超7000台,L4运营总里程超过3600万公里,在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近300座城市实现常态化运营。公司预期2025年单年交付量10000台左右。
公司积极推进全球拓展战略,引领全球城市物流的智能化变革,海外已在新加坡/日韩/中东/东南亚/欧洲等落地。据公司公众号,公司已成功获得新加坡首张无人物流车牌照,并参与 TR-68 自动驾驶规范技术标准的修改工作,九识智能产品已进入新加坡 FairPrice 等本土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2025年5月,九识智能与阿联酋邮政正式签署合资协议,双方将共同出资在阿联酋设立合资企业,专注于基于L4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城市物流服务。
最新E系列起售价仅1.98万元,L系列重磅亮相,产品矩阵完成从单一产品到多平台布局。公司当前产品主要有Z系列、E系列和L系列共3个平台,其中Z系列已发布多款车型,根据车型大小裸车价格(2025年新款车型)从4.98-8.98万元不等。2025年5月27日,九识智能发布全新E系列无人物流车平台及首款车型E6,相较于Z系列“全能型”定位,E系列更强调“专精化”,针对特定场景进行定制化优化。E平台首款车型E6(标准版)专为轻件散件物流场景打造,载重低体积大,硬件售价1.98万,FSD服务费1800元/月;此外2025年6月E6又推出max和长续航版本以满足满足物流行业多元化需求。2025年8月,九识智能全新L系列首款车型L5重磅亮相。该系列专为重载物流场景打造,填补了大宗商品运输领域的技术空白,深化九识智能的全场景运营战略。
技术和商业化形成互相促进的双飞轮,以商业化运营反哺持续研发。
(1)技术飞轮:“数据积累→算法自动迭代→产品市场契合→量产交付”。量产车辆在多气候、多道路条件下持续产生真实数据,形成可规模化利用的训练与验证样本;数据推动感知、定位与决策控制的自动化迭代,叠加软硬件一体化与模块化设计,使产品不断逼近最佳的场景适配度;当产品力被市场验证后,标准化平台和上装接口降低边际工程成本,支撑更高效率的量产与交付。在这一过程中,车辆以“产品输出”把能力投放到运营前线,再以“数据回传”把经验沉淀到研发端,形成持续加速的技术闭环。
(2)商业飞轮:“占领首批客户→创新收入模式→形成规模效应→拓展城市物流生态”。公司优先通过标杆客户与示范线路建立口碑与可见度;在收入结构上,公司采用低价格硬件打开市场,软件收费提供长期盈利机会的模式,形成渠道壁垒。随着交付规模扩大,公司供应链管理与生产组织效率改善,单位成本下降、交付能力上台阶;随之可向商超、园区、机场、环卫、安防等更多B/G端场景复制,外部生态合作与渠道能力得到扩展,商业网络实现由点到面的外溢。
文远知行:GENESIS赋能闭环仿真,Robo矩阵引领全球落地
文远知行(WRD US)成立于2017年,是全球自动驾驶产业的先行者与领导者。公司依托自研的WeRide One通用技术平台,构建覆盖L2+至L4的全栈式自动驾驶能力,形成Robotaxi、Robobus、Robovan、Robosweeper及L2+高阶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在内的五大核心产品矩阵,广泛应用于城市出行、物流运输及市政环卫等场景,为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树立行业标杆。在技术和资质层面,公司是全球唯一同时获得六国自动驾驶牌照(中国、美国、新加坡、法国、阿联酋、沙特)的科技企业。公司目前L4车队规模1300台,已在全球10个国家、30个城市开展研发、测试与运营,L4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和合规性得到充分验证。到2025年底,公司车队规模预计将突破2000台。在商业模式上,文远通过“轻资产+运营收入分成”的模式推动Robotaxi等产品的规模化进程,重点布局单位经济模型更优的海外市场,依照政策推广进度同步布局国内市场,实现更快的商业化闭环。
Robotaxi业务版图涵盖中国、阿联酋(阿布扎比、迪拜)、沙特(利雅得)、瑞士等核心国家和地区,并已进入阿布扎比扎耶德国际机场往返线路等海外核心城区运营场景。文远与吉利联合推出的量产车型GXR采用前装方案,在底盘转向、制动等关键环节实现L4冗余设计。该车型搭载HPC 3.0高性能计算平台,搭配英伟达DRIVE AGX Thor芯片,可提供约2000 TOPSAI算力,推动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50%。整车硬件100%车规级,可高效支撑复杂感知与决策需求。此外,GXR创新采用隐藏式B柱与超大门洞结构,优化乘客上下车体验。Robobus方面,其产品采用无方向盘、无驾驶舱设计,已在全球10个国家落地,覆盖公交、BRT及夜间线路等场景。Robobus已在新加坡安全服务数万名乘客,公司也已在2024年与2025年连续两年成为法国网球公开赛Robobus接驳服务供应商。同时,公司抓住日本老龄化社会的交通需求,已在日本常态化运营Robobus,加速海外商业化。
此次,公司重点介绍WeRide GENESIS,一个大型自研的虚拟仿真与验证平台。文远能够通过该平台构建数字孪生世界,将现实数据在虚拟空间中重塑。WeRide GENESIS支持相机与激光雷达的融合仿真及动态三维重建,并结合生成式AI,可模拟雨雪天气、夜晚强光干扰等复杂工况。该能力尤其适用于现实中难以采集的数据,如警车、消防车、救护车等紧急车辆避让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公司能够在WeRide GENESIS中完整搭建城市交通环境,并对极端案例(Corner Cases)进行大规模模拟测试。WeRide GENESIS能够实现虚拟与现实场景的高度一致,既依托于公司在算法层面的深厚积累,更来源于其超4500万公里真实路面数据所构建的私有数据集。WeRide GENESIS不仅增强文远在数据闭环与验证体系方面的技术壁垒,也将成为推动其自动驾驶在海外市场实现规模化落地的重要支点。
展望未来,文远知行正加速推进全球化布局。Uber与Grab两大头部出行平台均已将文远知行纳入重点生态。公司与Uber达成战略合作,并获得其股权投资,计划在未来五年进入全球15个城市;Grab也计划向公司投入数千万美元股权资金,并同步在东南亚开展战略合作,共同推动Robotaxi及其他自动驾驶车型在该区域的大规模落地与商业化部署。在商业模式上,公司坚持轻资产运营,将车辆资产出售给TNC与资产合作方,文远则通过“硬件收入+服务收入+收益分成”的模式获取长期、稳定且高粘性的现金流。在行业仍处早期探索阶段的背景下,文远的商业化已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网络正持续扩大,为未来生态体系的构建和国际化成长提供坚实保障。
新石器:RoboVan第一个率先落地的无人驾驶商业化场景
新石器成立于2018年,深耕L4自动驾驶在城市物流场景的商业化应用。在产品矩阵方面,公司已推出X3、X6、H12三款无人车,对应3m³、6m³、12m³装载能力,可覆盖电商快递、生鲜冷链、商超快消、批发市场等多元物流需求。其中,X6为主力车型,单车可承载货物重达1.2吨,装载量多达6.5立方米,比传统面包车装载量上涨50%。在客户合作方面,公司与顺丰、京东物流、中国邮政、中通、圆通、申通、韵达、极兔等头部快递企业均建立深度合作,并在泛城配领域积攒了大量品牌客户。市场拓展方面,公司已实现全球化布局,覆盖15个国家、近300座城市,车队规模已达8000台。其中青岛投放规模超500台,已成为单城无人配送应用的标杆。公司定位城配物流,市场空间广阔,全国轻卡、面包车及三轮车保有量已超3000万台,仅2024年轻卡销量即达约190万辆,货用三轮车更是超过500万辆。
公司表示无人配送行业当前面临四大核心痛点:1)需求端高度分散,不同业态在转运方式、车辆规格、运输时段及卸货方式等方面差异明显,对车辆与系统的适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2)供给端高端分散,与北美高度集中市场不同,中国生产端更碎片化。中国市场最大的单一货主顺丰占城配市场运力需求比例小于3%。3)运力端高度分散,当前城配车队中约78%为单车运营,小车队(≤5辆)约10%,与分散需求形成“低效匹配”,成为效率瓶颈。4)末端配送复杂,配送不仅是“开车送货”,还涵盖装卸与搬运等环节,客户需要的是全流程的无人化解决方案。新石器围绕“无人车+自动化装卸”,以行业标准载具为载体,将无人车与标准化载具结合,实现装卸自动化。
公司构建算法、硬件、路权三大核心能力:
算法端:公司24年上线了“轻地图”方案,仅采集非结构化道路的地图信息,结合OCC占用网络算法,实现“无需精确识别障碍物,只需识别可行驶区域”,大幅提升针对城配复杂场景的适配能力。系统能够识别施工围挡、工程车辆,乃至乡村道路晾晒的农作物等非结构化障碍物。公司针对城配场景的自动驾驶能力有别于Robotaxi,除结构化道路外,对以下场景适应能力具有显著优势,包括:1)末端社区:适应闸机、非结构化道路及人流密集环境;2)批发市场:应对凌晨车流高峰和三轮车无序通行;3)大型场站:如顺丰等仓储枢纽,支持百车级集群调度与高效协同作业。
硬件端:公司聚集两方面硬件建设:1)整车设计与零部件研发:无人配送车取消驾驶舱,并简化传动结构,因其无需满足车身强度及驾驶员保护标准。此外,新石器整车平台高度可定制,支持灵活改造为冷藏冷冻、快递柜等场景方案,已在多地落地。2)自建工厂与工艺优化:公司于2021年建成盐城工厂,涵盖线控系统组装、无尘车间高精度模组生产(入摄像头组装精度误差<1mm、角度误差<0.1°)、模组自动标定(耗时<215秒),和总装检测。整车需通过22项工况测试(如爬坡、淋雨、涉水、隧道等),确保交付品质与可靠性。
路权与业务准入:路权突破是公司业务落地的核心。自2023年,福建、江浙沪等地相继出台支持政策,逐步形成“经信部门+交管部门联合工作组->发布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准入标准->交警部门执行”的完整闭环管理模式。新石器深度参与部委及各地无人车法规和标准的制定,推动“无人车路权铁牌”逐步确立,目前业务已覆盖全国约300个城市。 2024年,路权政策进一步升级。4月山东省率先推出“全省统一路权政策”,实现跨城市的统一规划与执行,显著改善自动驾驶城配规模化落地环境。随后江苏、海南相继跟进,河北、浙江、天津等省份也在加快推进。总体来看,国内路权开放正从“点状试点”加速迈向“省级统一”,政策壁垒持续消解,为Robovan商业化落地和全国范围扩张创造更有利条件。
西井科技:聚焦商专车无人驾驶,从港口走向多式联运更多场景
西井科技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用AI和无人驾驶技术为用户提供智慧物流整体解决方案的科技公司,围绕“系统(调度与仿真)+车辆(Q-Truck/Q-Tractor/E-Truck/Well-bot)+补能(PowerOnair换电)”构建产品闭环,核心业务长期深耕港口、空港、陆港与工厂等多式联运集装箱物流高频场景。经过10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拥有700+名员工的全球化团队,并跻身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西井科技产品矩阵:Qomolo平台化+PowerOnai换电生态+Well-bot智能物流机器人。Q-Truck(港口/堆场/工厂):面向集装箱水平运输的无人驾驶重卡平台,支持全天候、混行作业;与港口TOS对接,融入装卸流程。Q-Tractor(空港/工厂):电动自主牵引车,适配机场ULD牵引与厂内物料搬运等场景。E-Truck(园区/厂区多用途):可升级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覆盖更广作业半径。PowerOnair:自研“智能换电”方案,约5分钟完成电池更换;配套换电站与云平台形成“车—站—云”一体化补能系统。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货物搬运问题,公司还将无人驾驶产品所积累的AI能力与具身智能相打通,研发了智能物流机器人Well-bot。
技术体系:多模态感知推理+端到端研发+生成式仿真。在弱规则工业交通生态下,西井走“多模态前融合”路线,最高可融合十路摄像头与多颗高线束激光雷达;自研双目视觉+BEV/Transformer的3D感知并公开在IROS2024发表。2024年起布局端到端(E2E)研发,采用“输出轨迹而非直接控制量”的可解释范式;面向港口风险场景训练的多模态VRM风险感知模型,在墨西哥项目中较规则引擎可提前预警。仿真侧,西井将自研仿真从WellSim升级到WellDeepSim,以生成式AI快速构造逼真场景。系统层面,WellFMS/调度平台已对接全球二十余种主流TOS,上行接入生产系统、下行兼容多品牌无人车辆。
商业化落地:从港口走向空港与干线枢纽,海外复制加速。
(1)港口端,根据公司介绍,全球吞吐量前20个港口中70%已成为西井客户。西井与英国费利克斯托港(Felixstowe)签署100台电动无人Q-Truck的协议,2024年首批车进入码头混行作业并在2025年持续扩大规模,该项目是欧洲首例在混合交通环境下引入电动无人牵引车的落地案例。中东市场,阿联酋阿布扎比CSPADT在2021年首批上线后,2025年再次追加采购,场景逐步向端到端自治作业扩展。
(2)空港端,香港空运货站(Hactl)与西井签署合作备忘录并开始场内自主电动牵引车(AET)验证;2025年7月,全球第一大货运航空机场香港国际机场与西井科技签约无人驾驶牵引车项目。此外,西井获得WIPO2023全球奖,根据公司介绍,其智能与低碳物流解决方案已服务于28个国家/地区、200+个客户,为全球化品牌与标准化复制提供背书。
轻舟智航:一体化智驾方案落地城市复杂场景
轻舟智航于2019年3月在美国硅谷成立,2020年开始在苏州落地无人驾驶Robobus,2021年在城市道路晚高峰成功载客运营。2022年发布面向城市场景的NOA方案“轻舟乘风”,拓展自动驾驶业务,同年11月获得主机厂定点。2023年赢得中国新势力主机厂之一定点合作,2024年实现量产并成为供应商首位。公司的特色在于采用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够以较低成本快速适配各类应用场景。
轻舟智航通过团队、研发范式、商业化和产品方案搭建起了极致高效的核心闭环。公司80%+的员工为研发人员,大多来自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及汽车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人才梯队。公司基于通用技术平台同时开展L2+级智能辅助驾驶和L4级自动驾驶项目,通过自动化技术研发平台“超级工厂”实现数据与算法的高效闭环。在商业化进展方面,公司L4级Robobus业务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覆盖,拥有上百辆车在各地运行。在L2+业务领域,公司是NOA辅助智驾解决方案出货量最大的企业。
轻舟智航构建了完整的产品矩阵,包括L2+高阶智能驾驶、L3-L4 Robobus。Robobus系列中,包含面向公交小巴场景的龙舟ONE、全无人驾驶且无方向盘的龙舟SPACE和国内首个智能长公交龙舟LONG。龙舟ONE已常态化运营超四年,已获取20多个城市路权(以北京深圳为龙头,一线/新一线为主),落地体量和速度为全国第一。
在L2+方面,轻舟与地平线形成深度战略生态联盟,以全国产方案共同拓展主机厂业务,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平台适配能力。公司在L2量产领域积累了大量数据经验,车辆行驶里程达60多亿公里,NOA总里程达40多亿公里,BEV标注量达2亿帧,累计量产车辆上车量达60万。轻舟已获理想智驾Pro版本全系车型定点,占其全年整体销量60%,其他定点合作主机厂还包括奇瑞、吉利、广汽、上汽、现代等。
公司L2+解决方案“轻舟乘风”提供三个档位的产品方案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城市NOA方案配备激光雷达及11个摄像头,可应用于复杂城市场景,包括环岛、掉头、隧道等场景。高速NOA进阶方案不配备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BEV方案。高速NOA基础方案适用于低成本车型,可搭载于单芯片方案,具备泊车、主动安全以及高速高架公路的导航辅助驾驶等功能。
在技术创新方面,轻舟智航研发出时空联合规划算法,使车辆驾乘体验具备高度拟人化效果,更适合复杂场景。公司建立“自动驾驶工厂”模式,搭建关键技术能力。在数据标注方面,公司在交通参与者标注和离线模型标注准确性方面已超越人类标注水平,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标注流程。通过自然语言、文字或图片等方式从海量数据中挖掘有价值内容,运用自动化标注手段完成重点内容标注。轻舟智航具备较强的系统架构设计能力,集中在分布式系统仿真平台、场景库构建以及基础架构等平台建设。工程化优化方面,公司获得ISO 26262 ASIL-D汽车功能安全最高等级认证,并具备全方位性能监控和分析体系,可达成系统性能优化和评测闭环,能够以直观可视化方式发现性能优化点,显著提升了产品价格竞争力。
市场竞争风险:自动驾驶市场竞争正加速升温。Robotaxi领域,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百度Apollo Go、Waymo与特斯拉等新兴企业与行业巨头形成直接对垒;在机场、矿山及末端配送等细分场景,多家公司亦已展开激烈竞争。
监管挑战风险:当前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Robotaxi 在全球范围的业务拓展面临多地政策与监管不确定性。末端配送同样受制于路权开放程度,需依赖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管理办法与实施细则,短期内可能影响规模化落地进程。
技术落地能力不足:自动驾驶的发展依赖于硬件、软件、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及其整合效果。随着自动驾驶向更高自动化水平发展,将对公司的长期研发能力提出新的挑战。
本研报中涉及到未上市公司或未覆盖个股内容,均系对其客观公开信息的整理,并不代表本研究团队对该公司、该股票的推荐或覆盖。
研报:《2025年秋季策略会速递— 自动驾驶商用车“场景为王”初显端倪》2025年9月1日
何翩翩 分析师 S0570523020002 | ASI353
宋亭亭 分析师 S0570522110001 | BTK945
张硕 分析师 S0570524110001
易楚妍 联系人 S0570124070123
郭春麟 联系人 S0570124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