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汽车行业发生了惊天逆转。曾经特斯拉是科技圈的宠儿,马斯克一句话能让全球车企紧张不安。那时西方主导舆论,称燃油车是“昨日黄花”,电动车才是未来,而中国车企只能亦步亦趋,边学边追。可如今局势反转,奔驰延迟电动车战略,苹果耗费数百亿后选择放弃造车,欧美媒体反过来宣称电动车已是过时产物,燃油车才是“明日之星”。背后到底上演了怎样的剧变?
十年前,西方国家高举环保大旗,强推全球走上电动车赛道。他们算盘打得精:燃油车技术上已有百年积累,掌握大量专利,中国想绕开根本不可能。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核心环节牢牢被控制,中国车企只能当“学徒”。电动车则成了他们的新舞台,借环保包装规则,让世界再一次照他们的剧本行事。
然而,中国车企并未退缩,反倒借电动车实现弯道超车。从西北荒原的光伏电站,到内蒙古的风力发电,再到全国范围的充电网络,中国硬是把新能源全产业链铺完整。比亚迪七万多的混动车横扫市场,德国车企却不得不向中国采购电池原材料。原本设想的“卡脖子”,反而演变为“逼到角落”。
慌了的西方车企频出阴招:先造谣电动车有安全隐患、电池污染严重,再设贸易壁垒,甚至抹黑称中国车能“远程断电”。当年特斯拉定价八十万时被吹捧为革命先锋,而今中国电动车物美价廉,却立刻遭遇集体唱衰。就像当年乒乓球规则被修改一样,输了就换规则。
德国人最先清醒。大众、宝马发现硬碰硬赢不了中国,于是转向合作:德国品牌、中国电池、中国制造,混血车型迅速抢占欧洲市场。法国、意大利依旧固守燃油车,订单却节节下滑。如今在欧洲商场,中国车企门店与BBA并肩而立,早已不是昔日贴牌的廉价代名词。
现在中国车企完全掌握主动。过去是“市场换技术”,如今是“技术换市场”。德国车企若想维持生存,必须依赖中国供应链,就像昔日中国车企求他们授权那般。欧洲高管私下承认,没有中国电池,他们的电动车不过是一具空壳。
于是,德国车企与中国企业签下联合研发新电池的协议,法国雷诺关闭工厂转向氢能源,美国虽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电池出口,但特斯拉上海工厂却仍在扩建。中国车企开始书写规则:宁德时代的电池标准被国际认可,比亚迪刀片电池专利走向全球。昔日西方掌控标准,如今风水轮流转。
欧洲车企出现分化:大众、宝马选择合作;菲亚特、标致仍执迷燃油;美国嘴上批评,暗地寻求合作;日本则左右摇摆。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出口量暴涨三倍,欧洲市场份额突破15%。德国高管公开宣布未来五年将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法国车企只能通过裁员转型。
特斯拉上海工厂七成零部件来自中国供应商,而柏林工厂因电池短缺产能不足。比亚迪的混动系统被印度塔塔引进,宁德时代电池进入东南亚市场。德国车企与中国共建合资厂,法国宣布2025年停售燃油车,却难掩销量下滑。
美国虽立法限制中国电池,但通用仍与宁德时代签订供货协议。如今中国车企掌握全球七成锂电池产能,德国车企八成电池依赖中国进口。欧洲转型迟缓,中国技术迭代迅猛。德国高管甚至直言,没有中国供应链,他们撑不过一年。
规则已然改写:中国车企开始制定全球标准。欧洲被迫接受,特斯拉通过降价清库存,中国则稳步扩张欧洲市场。法国虽补贴燃油车,但年轻人依然更青睐中国电动车。合作车型在欧洲卖得比自家传统车型更火,美国车企抱怨受制于中国技术,却找不到替代方案。
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加速,德国转向电动化不得不裁员。中国新能源专利数量已超欧美总和,技术差距越拉越大。越来越多欧洲车企转型失败,而中国车企订单却排到两年后。合资品牌甚至进军高端市场,售价超越BBA。法国部分车企濒临破产,被中国资本收购。美国车企也不得不接受中国技术授权,换来电池供应。
最终,中国车企不仅成了电动车产业链的核心,还主导全球游戏规则。西方车企,如今只剩两条路:合作,或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