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个汽车品牌可以叫“电车之王”,那特斯拉无疑会排在前列。
毕竟,人家2008年就开始造电车了,还以“一己之力”将电车带的火遍全球。
也正因为如此,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几乎都默认——电车,就等于特斯拉。
能和它掰手腕的,有且仅有比亚迪一家而已…
但最近一年,情况突然变了!
深入市场就会发现:
除了比亚迪之外,又有两个极具威胁的新对手正在迅猛崛起——
它们就是鸿蒙智行和小米汽车。
这听上去,或许有些不可思议。
毕竟,在很多人眼里,这俩品牌一个“刚起步没几年”,一个“连整车制造经验都没有”:
论底蕴、技术、销量,怎么看都不够格!
甚至在它们刚宣布“要造车”的那会,还有不少人调侃:“又来蹭新能源的热度了?”
可现实却非常打脸。
就拿2025年7月来说——
鸿蒙智行整月卖出47375辆,不仅创下新高,还比特斯拉的40617辆多了6000多辆!
小米汽车虽然“只”交付了30452辆,但问题根本不在需求,而是产能。
说白了,小米订单都已经排到明年,纯粹是产能跟不上——
真要工厂能放开产线,月销4万、甚至5万都没啥悬念。
关键是,它们走的,还不是“低价换市场”那条路。
像小米 SU7,定价21.59万-29.99万,7月单月就卖出24410辆,是 Model 3的2.5倍!
再看问界 M8,售价高达35.98-44.98万,月销也超过2.15万辆,直接杀进销量榜前十。
就这种势头,说它们是除了比亚迪之外,特斯拉最可怕的对手,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此外,它们的强大,并不只是体现在销量上——
在“用户心智”和“品牌势能”上,也特别的强大!
比如鸿蒙智行,背靠华为:
一边用Mate系列手机把用户拉进生态,一边用高阶智驾、鸿蒙座舱牢牢锁死口碑;
问界M9刚上市时,很多人还不信它能成“50万内天花板”;
可如今不仅销量爬上来了,品牌形象也硬生生从“贴牌车”,变成了“国产高端代表”。
小米就更不用说了。
SU7上市当天官网直接被挤爆,十几个城市门店被围到凌晨、黄牛炒到3万一单……
这种场景,已经不是“热度”能解释的,而是真正的“爆款级别用户共鸣”。
说白了,这两家和很多新势力“烧钱换流量”不同,它们几乎没有用补贴打价格战。
靠的,是产品硬实力+品牌带动力双线并进。
这一点,恰恰也是特斯拉最看重、也最担心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还有:
在特斯拉最擅长的点上,这两家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超越。
先看小米。
SU7的顶配版Ultra版本,不止有1.98秒的零百加速,更在今年纽北赛道创下了惊人成绩——
6分22秒091!
这个圈速,直接干到了纽北总榜第三,仅次于保时捷919hybrid evo和大众ID.R 两台原型赛车。
关键是,前两台是两门车,极致压榨下的赛道机器;
而小米SU7呢?
是量产四门轿车,且还配有激光雷达、智能座舱、HUD抬显……从实用角度来看,已经几乎无对手了。
再看鸿蒙智行。
智能驾驶领域的进展,可以说是“肉眼可见”。
无论是可见即可泊、无图智驾,还是城区NCA体验,几乎都全面领先于特斯拉在国内的量产版本;
尤其在高精度泊车、左右变道稳定性、障碍识别这些细节上,特斯拉那套FSD Beta,反而显得有些“粗糙”了。
说白了,如果说过去我们羡慕的是“马斯克的未来感”,现在更多人相信:
这两家,才是真正把“未来”,落地到了中国路面上。
总的来看就是:
当我们还在惊叹特斯拉有多强的时候,新的格局其实已经悄悄发生了改变。
不是谁在挑战特斯拉的王座,而是有人用另一种方式,开辟出了不输它的新路线:
一个靠手机起家的华为,把智能驾驶拉进了生活日常;
一个靠性价比起家的小米,把电车做成了“全民爆款”;
它们没有沿着特斯拉的轨迹去追赶,但却在用户、技术、销量甚至文化认同上,慢慢把话语权握在了自己手里。
这不是“打败马斯克”,而是让更多人开始相信——未来不只一种答案,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