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场由电池技术引领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这场变革的核心,不在于电池的整体构造,而在于其关键材料的迭代升级。
传统锂电池,受限于磷酸铁锂、三元材料及石墨等正负极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能量密度已接近理论上限,直接影响了电池的续航能力,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硅基材料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硅基材料,以其高达4200mAh/g的理论比容量,远超传统石墨负极的372mAh/g,被视为固态电池负极材料的未来之星。比容量,这一衡量电池材料储电效率的指标,决定了电池每克重量能存储的电量,进而影响着续航能力。因此,硅基材料的引入,无疑将大幅提升电池的续航表现。
在这场技术变革中,宁德时代、欣旺达、国轩高科等锂电池巨头已率先行动,通过应用硅碳负极,为车企加速固态电池上车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新技术的推广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配合。在硅碳负极领域,璞泰来已提前布局,占据了先机。
璞泰来,这家新能源电池材料领域的佼佼者,其业务涵盖了负极材料、隔膜材料、PVDF及粘结剂等多个方面。在硅碳负极材料方面,璞泰来不仅已适配固态电池,并在消费领域实现了批量出货,其子公司安徽紫宸的硅碳负极基地也已进入试产阶段,预计2025年底产能将达到千吨级。
尽管硅碳负极的添加比例目前仅为5%-10%,但随着固态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负极掺硅量有望进一步提升,璞泰来的硅碳负极材料产能释放潜力巨大。然而,面对贝特瑞、中科电气、杉杉股份等竞争对手的激烈角逐,璞泰来深知,仅凭产品优势并不足以稳操胜券。
为了构筑难以复制的护城河,璞泰来采取了“电池材料+设备”的平台化战略。除了电池材料业务外,璞泰来还涉足新能源自动化装备领域,涵盖了搅拌机、锂金属负极成型设备等固态电池生产设备以及湿法隔膜、CVD沉积硅碳负极等电池材料专用设备。这一战略使得璞泰来在供应链协同和竞争防御上具备了显著优势。
2025年上半年,璞泰来实现营收70.88亿元,同比增长11.95%,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23.03%,达到10.55亿元。相比之下,同期贝特瑞的净利润同比下滑2.88%,容百科技的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超700%。璞泰来的平台化战略在这一时期显现出了显著的成效。
璞泰来在固态电池领域的布局远不止硅碳负极材料。在固态电解质方面,璞泰来已完成磷酸铝钛锂和锂镧锆氧固态电解质的中试,产品离子电导率可达10-3S/cm。同时,公司半固态电池复合膜性能可满足eVTOL等场景的应用条件,为璞泰来开辟了新的市场需求。
在固态电池设备方面,璞泰来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干法电极工艺与固态电池的结合,使得石墨负极压实密度得以提升,进而提高能量密度。同时,对于硅基负极等体积膨胀率高的材料,干法工艺形成的弹性粘结剂网络能有效缓冲膨胀应力,提升循环稳定性。璞泰来已向国内外头部客户交付干法和固态电池极片设备,过去三年相关工艺设备订单已超2亿元。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固态电池的完全商业化尚需时日。然而,这并不影响璞泰来在新能源领域的稳健发展。其膜材料及涂覆加工业务出货大增,出货量高增是其技术实力的直接体现。同时,新能源设备订单不断,为公司未来业绩释放提供了有力保障。
随着固态电池商业化的加速推进,上汽名爵MG4半固态电池安芯版车型的上市,以及华域汽车对上汽清陶的收购,都预示着固态电池时代的到来。在这场技术变革中,璞泰来已做好准备,凭借其在新能源电池材料和设备领域的深厚积累,有望在固态电池时代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