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车企还在为盈利挣扎时,比亚迪却做了件"反常"的事:2025年上半年,这家中国新能源巨头豪掷309亿元投入研发,比同期净利润高出整整一倍。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比亚迪延续了14年的"传统"——在过去14个财年中,有13年它的研发投入都超过了当期净利润。
这种近乎偏执的研发投入,正在结出硕果。走在比亚迪技术展厅里,你能看到这些黑科技: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让车辆自主代客泊车;兆瓦级闪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00公里";灵鸢车载无人机从车顶起飞,为你探路拍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比亚迪的承诺:对智能泊车场景的安全问题全面兜底。这份底气,来自对技术的绝对自信。
财报上的其他数字同样惊艳:3713亿元营收,155亿元净利润,海外销量暴涨130%,在112个国家都能看到比亚迪的身影。但最让我感兴趣的,是那份藏在财报里的"技术偏执"。
在比亚迪,技术研发不是成本,而是投资。累计超2100亿元的研发投入,换来了一个个行业第一:首个实现L4级智能泊车量产的车企,专利申请量新能源领域全球第一,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能量密度全球领先。
财务出身的王传福,却成了最舍得为技术花钱的车企掌门人。在他看来,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被"卡脖子"。这种理念已经融入比亚迪的基因: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芯片、软件,全部自研自产。
走在比亚迪全球总部,你能感受到这种技术至上的氛围。工程师是最受尊重的人群,实验室24小时灯火通明。一位90后工程师告诉我:"在这里,最酷的不是开什么车,而是你参与了什么技术创新。"
这种技术执着正在改变世界对比亚迪的认知。在西班牙,比亚迪连续半年稳坐新能源销冠;在巴西,比亚迪建起拉美最先进的电动车工厂;在泰国,每卖出3辆电动车就有1辆是比亚迪。
但比亚迪的野心不止于此。它要做的不是追随者,而是定义者。从"技术鱼池"里不断捞出的黑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的边界:车辆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动的智能终端、储能单元甚至无人机母舰。
财报数字会随时间褪色,但技术创新的影响持久深远。当其他车企还在为短期盈亏纠结时,比亚迪已经在下着一盘更大的棋。这或许就是它能从电池制造商跃升为全球新能源巨头的关键:永远比别人多看三步,多投一分,多创一点。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比亚迪用309亿元的研发投入告诉我们:最稳妥的投资,是投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