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海热潮持续升温,然而,海外拓展的难度远超大多数人的预期。国际地缘政治、文化差异、法律法规、税务政策等诸多因素,都要求企业在迈出海外步伐之前,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准备。看似平坦的出海之路,实则布满荆棘,充满挑战。
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汽配出海·新市场峰会上,国根人力资源(浙江)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甫东先生,针对汽配企业在出海及并购过程中需注意的关键事项,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他希望借此帮助更多有意向出海的企业,规避潜在风险,少走弯路。
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经编辑整理,与您分享:
主动出海or被动出海?
实际上,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样激烈,再加上异国文化和交流方式的复杂性,海外拓展看似简单,实则布满重重挑战。许多企业因为前期功课没做好,盲目跟风,最终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难以挽回。我们目睹了太多这样的案例。因此,在决定出海之前,必须深思:为何要出海?是出于主动战略还是被动应对?
主动出海: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已经积累资金、人才、客户等宝贵资源,期望未来企业能更加健康、布局更均衡、风险更低、机遇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出海发展实则是一种主动的战略布局。
被动出海: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感觉过于内卷,竞争压力巨大,或是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遭遇瓶颈,不甘心就此退出,希望换个环境重新出发。又或是被现有业务所牵绊,若不走出去将面临更多困境,加之看到其他企业纷纷出海,自身也产生了强烈的出海意愿。目前来看,我认为多数企业仍处于被动出海的状态。
出海是在应付当前,还是布局未来?
企业的出海策略,究竟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困境,还是在为未来的长远布局做准备?
近年来,出海企业数量激增,涵盖泰国、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多个国家。前些年,以大型企业为主,积极响应贸易战的战略布局。而近几年来,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出海行列。我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国内市场内卷化的加剧,市场出清过程中引发的连锁焦虑反应。
最近两年,欧美客户也逐渐感受到一些不安全因素,要求我们脱钩,拒绝使用中国产货物,坚持采用国外原材料,这加剧了出口难度。同时,国内政策日趋严格,环保标准提升、劳动力成本增加、招工难题频现,使得在国内经营愈发困难,企业迫切寻求突破。东南亚国家或许成为他们的优选目的地。
出海相关预防事项
首先,必须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大家所听所见,务必要经过市场论证。当前,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安永这四大所拥有大量真实、客观的数据,只有基于这些真实可靠的数据,才能对决策产生积极影响;反之,若数据不可靠,则毫无助益。
许多企业在出海前并未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这恰恰是它们最欠缺的一环。在国内看似是优势的特点,到了国外可能转变为致命的弱点,导致损失惨重。合规是出海的基础。务必避免出现“来时风光,去时无路”的尴尬局面。
具体而言,出海过程中需要预防的常见相关事项有哪些呢?
第一,企业出海信息需要做好一定的管理。特别是出海到东南亚、非洲、中东等这些国家,如果不对前期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管理,也许会遭遇各种“热情接待”。类似信息阻塞、信息隔离、工程陷阱、帮派林立、杀熟等现象屡见不鲜。
第二,政策及园区模式与中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水电气价格在不同园区间相差悬殊,部分园区甚至高达30%;此外,排污管理也采取园区集中化模式。因此企业在购租土地和建设厂房之前,需特别留意这些差异。
第三,低工资不等于低人工成本。许多人认为国内的人工成本高昂,而东南亚等地区的人工工资较低。然而,评估人工成本时,不仅要关注工资水平,还需综合考虑整体成本。也就是说,不能仅关注单项成本的降低,例如高昂的运费、困难的退税流程、较高的员工离职率等,而应综合考虑整体效益后再做决策。
出海前的调研是关键,调研的规划、分析与信息验证都极为重要。此外,出海代表团、样板线的准备,以及所有人员的出海前培训也必不可少。
我们在国内已经反复演练了无数次,目标就是将生产线顺利迁移出去。起初,我们每月拆装一次,后来改为每周拆装一次。在海外,几颗螺丝的购买都可能困难重重。我们一位同事打电话告知我,他去购物时,服务员计算开关、插座等十几样商品的费用,用当地货币换算成人民币花费了一个多小时。而在国内,这种计算只需几秒钟。若不仔细核对,势必会影响工作效率。
并购注意事项
首先,汽配行业目前拓展区域还是以东南亚为主,这一方向的并购活动相对较少,原因是当地以小型贸易为主,潜在的并购对象并不多。相比之下,欧美的并购通常涉及国内较大的企业,设备方面存在诸多机会,二手设备市场同样颇具潜力。
在进行并购时,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储备工作。并购一家企业后,要确保能够顺利“消化”吸收。成功的并购离不开完善的人才梯队建设,只有提前做好人才准备,才能确保并购后的企业得以良好运营。若缺乏这样的准备,即便获得优质企业,也难以实现高效管理。
另外,核心是并购无形资产还是并购有形资产,这很关键。有形资产指的是优质设备,比如来自德国或日本的设备。近年来,我特别关注进口设备,这些设备的保养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例如,在德国购买三十多万元的设备,在日韩则需三四百万元,这就是有形资产的价值体现。
无形资产则包括技术、技术人员以及品牌。在投资并购时,必须先明确自己看中的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并思考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产。只有弄清楚这些,才能做到透彻理解,而不是简单地持有。
此外,不同国家针对企业重组并购的法律法规和风险各异,务必深入研究相关政策,逆向思考才能判断并购是否值得,是否具有意义和价值。许多并购案例之所以失败,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关键因素,这也是我今天想分享的核心内容。